中共四中全會今登場審議「十五五」規劃 聚焦科技自主、擴大內需

▲中共第二十屆四中全會於2025年10月20日至23日在北京舉行。(圖/路透社)

記者任以芳/北京報導

中共第二十屆中央委員會第四次全體會議(四中全會)於2025年10月20日至23日在北京舉行。本屆全會由中央政治局向中央委員會報告工作,並審議《中共中央關於制定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第十五個五年規劃的建議》,爲未來五年(2026年至2030年)的中國經濟、社會、科技與民生髮展擘畫頂層藍圖。中外學者分析,「十五五」規劃針對半導體、人工智慧「卡脖子」領域加速攻關,科技自主和擴大內需也是重點,國內外專家認爲,「十五五」五年計劃對中國經濟、科技和國際戰略佈局產生深遠影響。

全會閉幕後,全國人大常委會將於10月24日至28日在北京召開第十八次會議,審議多份草案、工作報告及人事任免案,爲新一輪國家發展提供法律與制度保障。

《新華社》報導指出,本屆全會既是對「十四五」時期的系統總結,也是對未來「關鍵五年」的全局性、前瞻性、戰略性設計。「十五五」規劃的制定和決策部署,是接續推進中國式現代化建設的重要總動員。

規劃明確提出六大「堅持」:堅持黨的全面領導、堅持人民至上、堅持高質量發展、堅持全面深化改革、堅持有效市場與有爲政府相結合、統籌市場機制與政策引導,激發經濟活力、堅持統籌發展與安全,爲未來五年的經濟社會發展提供方向指引。

官媒《環球時報》報導指出,中央分析了當前國內外經濟形勢,部署下半年經濟工作,併爲未來五年制定科學、可持續的發展政策。官方媒體評論指出,科學制定和接續實施五年規劃,是黨治國理政的重要方式,也是理解中國式現代化的重要「密碼」。

綜合媒體報導,上海復旦大學中國研究院副研究員劉典表示,「十五五規劃」將以科技創新作爲推動高品質發展的核心動力,聚焦關鍵核心技術突破,特別在半導體、人工智慧(AI)、量子科技等「卡脖子」領域加速攻關,同時推動傳統產業智慧化、數位化轉型,支撐現代產業體系建設。

另外,「十五五」規劃將明確科技創新爲經濟工作的重要抓手,聚焦關鍵核心技術突破;提振消費將成爲重點目標之一。官媒報導稱,未來中國須保持年均4.5%以上經濟增速。

北京師範大學經濟學教授萬喆也指出,未來五年是科技創新攻堅期和關鍵期,傳統產業需高端化、智能化,新興產業需形成規模效應,並做好應對國際環境不確定性的準備。

▲「十五五」規劃將明確科技創新爲經濟工作,期望未來中國須保持年均4.5%以上經濟增速。(圖/CFP)

至於中國在「十四五」規劃期間,已經實現從二戰後貧困國家到科技強國的轉變。隨着國際不確定性增加,全球目光正聚焦中國如何在「十五五」期間保持穩定發展,並進一步強化科技與經濟影響力?

美國政經評論員、太和智庫高級研究員艾納·唐恩表示,四中全會將聚焦「高質量發展、科技自主、擴大內需、縮小區域差距、深化市場與政府協同,以及民生保障等議題」。《路透社》則預測,規劃將重申供應鏈韌性、技術自主和戰略自主,AI、半導體、機器人和生物技術等新質生產力將發揮核心作用,並將延續碳排放承諾及拓展綠色技術領域。

全球專家普遍認爲,「十五五」規劃將延續中國在科技創新、產業升級及綠色發展的強勁勢能。國際社會普遍預期,未來五年中國將在AI、半導體、新能源汽車、綠色技術等領域取得更高自主性和影響力,並透過國內大循環和「一帶一路」多元化市場策略,降低國際不確定性風險。

其中,全球40個頂尖AI模型中,中國佔15個;頂尖研究人員中有18%在中國工作,AI專業人才培養亦居全球首位,中國算力規模位居世界第二。中國高科技產業發展是系統工程,需要長期堅定的規劃支撐,如新能源汽車產業的快速發展就受益於動力電池、稀土、數字化及製造業的綜合支持。

根據中共二十大所作戰略安排,中國將透過「十四五」、「十五五」及「十六五」三個五年規劃,到2035年基本實現現代化,人均GDP達中等發達國家水平。全會審議的規劃建議,將由國務院依據指導性建議編制規劃綱要草案,並於明年3月全國人大會議表決,待通過後正式發佈,由中央及地方落實。

總體而言,中共二十屆四中全會通過審議「十五五」規劃建議,不僅爲未來五年的國家發展提供藍圖,國內外專家均認爲,這將對中國經濟、科技和國際戰略佈局產生深遠影響。

值得注意的是,四中全會召開前夕,中國國防部公佈包括中央政治局委員、中央軍委副主席何衞東及中央軍委委員苗華在內的多名高級將領嚴重違紀違法,遭開除黨籍與軍籍。此次調整使中央軍委委員由七人減至四人,政治局委員由24人減至23人,引發外界對未來中央委員及軍委副主席增補的高度關注。

全會閉幕後,全國人大常委會將於10月24日至28日在北京召開第十八次會議,審議多份草案、工作報告及人事任免案,爲新一輪國家發展提供法律與制度保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