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陸「四中全會」刻正召開 「十五五」規劃重點備受矚目
▲中共第二十屆中央委員會第四次全體會議(四中全會)於10月20日至23日在北京召開。時值「十四五」規劃收官之年、美中經貿衝突不斷升溫下,「川習會」將於月底的亞太經合會(APEC)韓國峰會期間召開。(圖/路透)
●李沃牆/淡江大學財金系教授
中共第二十屆中央委員會第四次全體會議(四中全會)於10月20日至23日在北京召開。時值「十四五」規劃收官之年、美中經貿衝突不斷升溫下,「川習會」將於月底的亞太經合會(APEC)韓國峰會期間召開。
再者,中國國家統計局於20日公佈最新經濟數據,第3季國內生產毛額(GDP)增長率爲4.8%,是今年以來增速最慢,但前3季GDP總額達101.5036兆元(人民幣,下同),若按不變價格計算,同比增長5.2%。
會議首日,中央委員會總書記習近平代表幕中央政治局向全會作工作報告,並就《中共中央關於制定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第十五個五年規劃的建議(討論稿)》向全會作了說明。因而,接下來的「十五五」規劃重點藍圖如何,格外備受矚目。
進一步言之,中共中央自1953年起,對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做出長期規劃,每五年規劃一次,每次規劃五年期,簡稱五年計劃,2006年起改稱爲五年規劃。每一期五年規劃,都有國民經濟的中長期發展規劃,其中包括重點發展的產業導向,特別是有關持續改善人民對美好生活的嚮往,高度體現中國共產黨以人爲本、執政爲民的核心價值觀。
五年規劃可說是國民經濟持續發展、國力日漸增強、人民生活大幅改善、國家聲譽日漸提升的治國之道。以目前相關資訊顯示,可能有底下幾個方向規畫,進一步分析如下。
總體定位 「高質量發展」與「製造業強國」
根據中共二十大所作戰略安排,中國將透過「十四五」、「十五五」及「十六五」三個五年規劃,到2035年基本實現現代化,人均GDP達中等發達國家水平。
換言之,「十五五」規劃(2026~2030年)將是中國大陸邁向 2035年「基本實現現代化」目標的中程關鍵期。在外部挑戰(美中貿易戰、全球供應鏈重組)與內部壓力(消費疲弱、地方債風險、人口老化)下,北京當局勢必要透過此規劃確立,經濟增長由「量」轉「質」(高質量發展);從「投資與出口驅動」轉向「創新與內需驅動」,並維持社會穩定與長期發展的平衡。
所以,「穩增長、調結構」主軸,強化企業投資與民間消費,同時化解部分產業的產能過剩問題。更重要的是,並因地制宜發展「新質生產力」,朝「製造業強國」目標發展。
未來持續推動高科技製造業升級,以鞏固產業鏈自主與全球競爭力,併成爲經濟增長的驅動力。關鍵產業,包括智慧聯網新能源汽車、前沿新興氫能、新材料、低空經濟、量子技術、大數據、人工智慧,以及國防工業、航天及晶片等軍工或科技領域。
「十五五」規劃 四大政策重點分析
一、 科技自主與創新驅動
面對美國科技戰不斷升級,突破「卡脖子」技術是「十五五」規劃時期實現高水準科技自立自強的核心關鍵。川普政府對中科技企業卡脖子,反而加速了中國大陸對核心技術與產業鏈的戰略性自主思維。科技自立已從口號走向具體行動:
(1)「大基金三期」與央企入股半導體體系:2024年5月正式啓動國家集成電路產業投資基金第三期(俗稱「大基金三期」),規模達3,440億元人民幣,重點投資晶圓製造、EDA軟體、材料與裝備等「卡脖子」環節。
與前兩期主要依賴民營與地方力量不同,三期基金由國家開發銀行與中國電子資訊產業集團(CEC)主導,體現中央直接掌控的戰略意圖。
同時,中國多家央企如中國電子、中信集團已入股數家本土晶圓廠與設計公司,形成「央地協同」與「政企共建」的產業推進模式,企圖以國家資本力量推進關鍵技術的突破與量產。
(2)建立自主產業體系與標準體系:除半導體外,亦於AI大模型、操作系統、工業軟體與高端製造裝備領域加快研發佈局。針對美國可能進一步擴大技術禁令的風險,中國正加速「國產替代」計劃。
今年3月出版的《經濟學人》雜誌以「中國的精簡高效AI機器,China’s lean, mean AI machine」爲題,點出中國在AI技術上的快速崛起,對美國構成威脅。2023年中期,就有30多家公司發佈了大型語言模型。
二、內需擴張與消費升級
不可否認,消費對中國大陸的GDP貢獻最大,今年上半年最終消費支出對GDP增長的貢獻率達52%,但全國居民消費價格(CPI)同比下降0.1%,仍有通縮之虞。經濟三駕馬車中,前三季出口(以美元計價)、消費、投資增速分別爲6.1%、4.5%、-0.5%,投資動能疲弱。
有鑑於此,「十五五」規劃擴大內需的政策目標,除了在於緩解外需下滑與產能過剩問題,形成「內循環爲主、雙循環互促」的新格局外。更可能提高中低收入羣體購買力來促進消費、擴大城市羣與都市圈建設,帶動住房、教育、醫療、服務等需求;鼓勵 綠色消費與智慧家電 等新興市場;改善民營企業信心與營商環境,刺激投資活力。
但政策能否顯見成效,消費者信心低迷與就業市場壓力仍是短期主要障礙。
三、碳中和進程與綠色轉型
中國大陸早已宣示要達成「2030碳達峰」,「2060碳中和」目標,而且,共建綠色「一帶一路2.0」正是順應國際綠色低碳發展趨勢。而中共二十屆三中全會也提出要支持綠色低碳發展的財稅、金融、投資、價格政策和標準體系,發展綠色低碳產業。
2024 年 8 月 2 日,國務院辦公廳公佈《加快構建碳排放雙控制度體系工作方案》,推動「能耗雙控」向「碳排放雙控」轉型,要求碳排放「總量」和「強度」的雙重控制。再進一步看,中共自「十二五」規劃即開始推動「綠色發展」,習近平強調「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並將「綠色發展」列爲「十三五」時期的五大理念之一。
「十四五」更明確了工業領域綠色低碳發展的一系列具體目標,因此,預期在「十五五」期間將實施以強度控制爲主、總量控制爲輔的碳排放雙控制度,藉以達成碳達峰、碳中和的政策目標。
四、社會保障體系與民生改善
中國大陸的社保體系分爲「五險一金」,即養老保險、醫療保險、失業保險、工傷保險、生育保險和住房公積金,前三項保險由勞資雙方按比例分攤,後二項保險由資方繳納。
根據中國大陸近期發佈的「2024年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統計公報」,60歲及以上人口3.1億,65歲及以上人口2.2億,比重分別爲22%、15.6%。到本世紀中期,將進入全球老齡化程度最高的國家行列,且以世界第一老年人口大國的身份進入,老齡化的體量大、速度快、水平高,這也將是類歷史上首見。
爲因應人口老齡化與社會不平等,確保長期穩定。中國大陸自「十四五」期間已取得多項進展,包括基本養老服務體系的建設、長期照護體系的推廣、多支柱多層次基本養老保險體系的完善。今(2025)年9月起,更進一步地採取強制繳納社會保險。
整體而言,「十五五」規劃的四大政策面向在戰略意圖與潛在挑戰之間的張力。其中,科技自主是全局核心,象徵中國大陸在美中科技競爭下尋求戰略安全,但「國家主導、資本聚焦」的模式若缺乏市場化機制,可能導致創新效率受限。內需擴張的目標雖明確,卻面臨居民收入增速放緩與青年失業率高企等現實壓力,短期內要以消費取代投資與出口成爲主引擎仍具挑戰。
再者,碳中和進程展現中國大陸在全球氣候治理中的積極角色,但「穩增長」與「減排」之間的政策平衡仍考驗地方政府執行力與產業調整能力。最後,社會保障體系是維穩與長期發展的基石,然而在地方財政壓力與老齡化加劇下,改革可能陷入「財政可持續性不足」的兩難。
成敗與否,實有待時間考驗。
兩岸經貿關聯仍大 宜關注大陸經濟變化
相關的統計顯示,2024年臺灣對大陸及香港地區的出口比重爲31.7%,今年第2季上市公司684家,上櫃公司516家,合計1,200家赴大陸投資,佔全體上市(櫃)公司總家數1,784家之67.26%。上市公司累計投資新臺幣(以下同)2兆4,382億元,上櫃公司2,455億元,合計2兆6,837億元。
數據顯示衆多企業還是要依賴大陸市場,難以完全脫鉤。兩岸經貿易關係雖不若以往緊密,但大陸經濟對臺影響仍大,應關注其政策發展。
▼整體而言,「十五五」規劃的四大政策面向在戰略意圖與潛在挑戰之間的張力。但「國家主導、資本聚焦」的模式若缺乏市場化機制,可能導致創新效率受限。(圖/路透社)
►思想可以無限大-喜歡這篇文章? 歡迎加入「雲論粉絲團」看更多!
●以上言論不代表本網立場。歡迎投書《雲論》讓優質好文被更多人看見,請寄editor88@ettoday.net或點此投稿,本網保有文字刪修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