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共四中全會登場 聚焦十五五
中共四中全會20日至23日在北京召開,重點議程之一是審議「十五五」規畫建議。圖爲境外採購商與廣交會吉祥物合影。(中新社)
中共第二十屆四中全會20日至23日在北京召開。根據官方公告,本次會議的重點議程之一是審議「十五五」規畫建議,爲2026年至2030年的經濟與社會發展擘畫藍圖。由於大陸官方20日也將公佈第三季GDP等多項經濟數據,外界關注,北京如何在內憂外患交錯的局勢下,穩住經濟基本盤並尋求長遠突破。
此外,在政治局委員兼中央軍委副主席何衛東被開除黨籍後,由於中央軍委委員人數將從7人減爲4人,外界預料此次四中全會也可能涉及軍委委員的增補。
大陸經濟正處於結構性調整的關鍵階段。房地產市場長期低迷、消費者信心疲弱、地方財政吃緊等問題交錯。據路透報導,2025年前5個月,全大陸土地出讓收入同比下降11.9%,使地方政府財政壓力顯著上升,傳導至基建投資與公共服務開支,削弱傳統拉動經濟的引擎。
同時,產能過剩問題逐漸浮現。電動汽車、鋰電池與外賣物流等新興產業高速擴張,雖展現創新活力,卻也引發價格競爭與通縮壓力;部分過剩產品出口海外,更引起歐美國家不滿。歐盟已針對中國電動車展開反補貼調查,美國則揚言強化高科技產品進口限制,令中國出口前景蒙上陰影。
中美關係持續緊繃,貿易、科技與安全摩擦升級。雙方在關稅與半導體等領域的矛盾未見緩解,北京需在維護核心利益與穩定經貿環境之間尋求平衡。BBC中文網引述紐約州立大學奧爾巴尼分校政治學教授陳澄指出:「如何在封鎖中維持增長,勢必成爲四中全會的重要討論焦點。」
中共中央政治局7月底已爲本次全會定調,強調「大陸發展環境面臨深刻複雜變化,戰略機遇和風險挑戰並存」。分析人士認爲,「十五五」規畫將在穩增長與防風險之間尋求平衡,重點放在新質生產力、完善宏觀經濟調控、應對外部不確定性等3面向。
除加快在人工智慧、量子資訊、新能源與航太科技等領域培育新支柱產業,也將強調「自主可控」與「內外循環並重」的新發展格局,減少對單一市場與技術的依賴,鞏固產業鏈韌性。引導地方政府債務重整,同時擴大內需、提升居民消費信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