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納百川》大陸十五五規畫 臺灣的機會與挑戰(遊智彬)

中共二十屆四中全會20至23日在北京舉行,正研究關於制定「十五五」規畫的建議。圖爲哈爾濱東安汽車動力股份有限公司生產工廠。(新華社)

近期,《人民日報》連續8天刊出署名「鍾才文」的系列文章,系統闡述中國經濟的發展邏輯與前景。文章以制度優勢、創新動能、綠色轉型、開放共贏爲主軸,爲即將召開的中共四中全會及「十五五」規畫奠定論述基礎。然而,卻有學者撰文以「語言粉飾」、「幻象工程」等字眼予以全盤否定。這種解讀,不僅是對大陸經濟現實的刻意扭曲,更是對臺灣閱聽大衆的嚴重誤導。

大陸五年規畫絕非「語言工程」,而是有序完成國家目標「務實規畫」。學者洪耀南將「鍾才文」系列評論視爲「語言儀式」與「信心安撫」,彷彿中共高官都是指鹿爲馬的趙高之流,只會玩文字遊戲。然而,稍加比較數據即可知曉,洪耀南的說法只是曝露民進黨經濟人才的蒼白,更是知識菁英睜眼說瞎話的官場現形記。以新能源車、光電爲例,中國大陸電動車出口全球第一,光伏組件產能佔全球8成以上,這是真金白銀的產業實力。中國大陸在AI、量子通訊、生物醫藥等領域持續突破,科技研發投入佔GDP比例超過2.5%,這是長期規畫與制度保障的成果。臺灣應當正視大陸正在進行的深層產業升級。

抹黑大陸經濟,掩蓋不了臺灣自身困境。洪耀南批評中國「青年失業」、「房地產爛尾」、「民企信心不足」,卻對臺灣自身困境避而不談。臺灣同樣面臨青年低薪、房價高漲、產業空洞化的挑戰。與其把大陸問題無限放大,倒不如正視兩岸結構性的共同矛盾:如何在全球供應鏈重組中找到定位。大陸至少在「十五五」中提出了具體路徑──強化內需、升級製造、推進綠色發展。臺灣呢?除了依賴單一半導體產業,政府可曾提出完整的未來產業藍圖?洪耀南的文章,不過是藉批判大陸來轉移臺灣內部焦慮,卻無助於太歪經濟轉型與破局。

臺灣在「十五五」規畫中的機會與挑戰。與其被學者的批判誤導,臺灣更應冷靜評估「十五五」帶來的機會與挑戰。

機會面有三點。市場共享:大陸內需持續擴容,尤其是銀髮產業、健康消費、文旅融合等領域,臺灣品牌完全有機會藉文化親近性進入;科技合作:綠色能源、數位經濟、AI應用,大陸投入巨大,臺灣若能在相關產業鏈中尋找協同點,將受益匪淺;經濟交流:縣域經濟、鄉村振興與臺灣的社區營造、地方創生可形成對接,目前有不少臺灣青年建築師團隊在福建省的鄉建鄉創項目中大展身手,下一個五年計劃臺灣年輕世代必然可以獲得更多機會和項目。

挑戰面也有三個方面。競爭加劇:大陸製造業升級壓縮臺灣中低階產業生存空間,若不轉型升級,只會被淘汰;地緣政治:中美對抗背景下,臺灣若只選邊站,恐失去與大陸市場互動的戰略縱深;產業依賴:過度依靠半導體,讓臺灣缺乏全方位產業安全感,若不藉「十五五」佈局多元產業,風險將更大。

學界與媒體更應理性,而非唱衰。以「語言幻象」定性「鍾才文」系列文章,實則反映民進黨意識形態先行的偏狹心態,這不是在幫助臺灣看清現實,而是在替政治立場找出口。對臺灣而言,這樣的聲音若佔上風,將使我們錯失理解大陸政策的機會,甚至在產經決策上被誤導。事實上,中國經濟固然存在壓力,但仍是全球增長最大引擎,對世界經濟貢獻率約3成。民進黨無視這一點,等於將臺灣自我孤立。

誤國之文,不如務實之策。當大陸以「十五五」規畫穩步推進產業升級與綠色轉型之際,綠營卻選擇用「幻象」與「語言」來消遣,這不僅是對現實的無視,更是對臺灣社會大衆的誤導。臺灣真正需要的,不是「炮打中國」的評論,而是冷靜分析兩岸在新一輪全球化與區域合作中的新角色。正如「鍾才文」所言:「深入瞭解中國,就會堅定相信中國。」對臺灣而言,深入瞭解中國,更是決定未來能否把握機遇、避免被邊緣化的關鍵。務實,纔是唯一出路。(作者爲廈門大學博士候選人)

※以上言論不代表旺中媒體集團立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