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納百川》十五五時代的中國方向與臺灣的機會(李蕾)

中共二十屆四中全會釋放邁向「實體經濟與文化自信並舉的強國戰略」的清晰訊號,這不僅標誌着大陸經濟模式的下一輪轉向,也爲周邊經濟體——尤其是臺灣,開啓了新的參與窗口。圖爲大陸國家發改委主任鄭柵潔。(截自央視新聞)

在中共二十屆四中全會通過的《關於制定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第十五個五年規劃的建議》中,一個清晰的訊號出現了:中國大陸的發展重心,正在從「創新驅動的科技興國」邁向「實體經濟與文化自信並舉的強國戰略」。這不僅標誌着大陸經濟模式的下一輪轉向,也爲周邊經濟體——尤其是擁有成熟製造鏈、文化創意力與華人語境優勢的臺灣——開啓了新的參與窗口。

一、從「創新」到「落地」:實體經濟的重新登場

「十四五」時期,大陸的關鍵詞是「創新、數位、改革」。但進入「十五五」,官方語氣發生了明顯的轉折。公報開宗明義指出:「堅持把發展經濟的着力點放在實體經濟上,加快新型工業化,推動現代化產業體系。」這不僅是政策表述的語序調整,更是經濟治理邏輯的再平衡。

這也意味着製造業、先進材料、智慧製造、工業AI、能源轉型、基礎科學裝備等領域將再度成爲國家投入的主力。對臺灣而言,這是熟悉的領域——臺灣在半導體設備、精密機械、電子零組件、智慧製造管理與供應鏈整合上,仍擁有國際級競爭力。若能透過「區域供應鏈再配置」與「綠色製造」合作,臺灣不僅可參與其中,更有機會在「可信的供應鏈」概念下重新取得區域話語權。

二、文化的戰略性上升:從軟實力到競爭力

「十四五」談文化,多半落在「公共文化服務」與「文旅融合」層面;而「十五五」則首次將文化與國家安全、社會穩定並列。這一語氣的上升,反映出大陸已將「文化」視爲全球競爭的「第五維戰場」——除了經濟、科技、軍事、外交之外,文化是維繫信念與敘事權的根基。

新公報中出現幾個關鍵詞:「文明傳播」、「創新創造活力」、「推進文化強國建設」。這些字眼不僅屬於價值層面的論述,也預示文化產業、影視內容、設計創意、文旅品牌、國際溝通等領域將迎來新的政策紅利。特別值得注意的是,「十五五」時期的文化戰略不再侷限於「傳統文化傳承」,而是轉向「文化產業現代化、國際化」。這意味着文化被視爲一種經濟動能與外交工具的結合體。

對臺灣而言,這是一個關鍵契機。臺灣兼具中華文化根脈與國際創意語言的雙重優勢——從影視內容製作、文旅品牌策展、設計IP輸出,都有機會成爲「文化產業鏈」中的關鍵夥伴。若能以專業、開放、民間交流爲出發,臺灣可在「文化創新與國際敘事」兩個層面找到長期立足點。同時,在對岸極力拓展「內需升級」之下,這也意味大陸新興中產階層在精神、審美與體驗層面的追求升溫——這正是臺灣企業的強項:以人爲本的體驗設計、品牌故事與生活哲學。

三、把握機會:從對立、觀望到共創

「十四五」爲大陸的現代化奠定了制度與基礎建設;「十五五」則更像一場「國家品牌升級」——從實體到精神、從技術到敘事、從製造到文化。當大陸的發展進入「實體經濟+文化自信」的雙軌期,也意味着市場機會從「速度」走向「深度」。

這對大陸是一次全面塑形的挑戰;對臺灣,則是一場需要勇氣與智慧的「再定位」。

對臺灣而言,「十五五」不只是經濟上的機會,更是一場中華文明互動的再出發。在四中全會結束第二天的記者會上,商務部長王文濤說道:「既重視中國經濟,也重視中國人經濟」。若臺灣能以開放心態、專業貢獻、創意自信與民族認同,參與這場「十五五」的文化與產業轉型,臺灣不僅能找到新的合作紅利,也可能在兩岸新的經濟文明敘事中,扮演一個真正有影響的正面力量。

也就是說,誰能讓「共創」取代「對立」,誰就能在十五五的時代,成爲下一個被需要的力量。臺灣,你準備好了嗎?

(作者爲國際傳播品牌戰略顧問)

※以上言論不代表旺中媒體集團立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