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評/參與十五五的中國現代化轉向

旺報社評

今年是大陸「十四五規劃」收官年,北京宣稱多項指標提前達標,從養老保險覆蓋率到5G建設,皆展現制度與技術成果。然而收官並不完美:青年失業居高不下、房市持續探底、地方債務累積、人口負成長成爲結構現實。十四五的成功在技術與基建,未竟之業在制度與社會,這張成績單爲十五五埋下挑戰,也促使中國重新定義現代化。

挑戰制度與社會現代化

世界進入「去全球化」與「技術地緣政治」重構期。俄烏戰爭未解,中東衝突擴大,美歐在供應鏈與能源安全上加速「去風險化」,中國面臨出口障礙與技術封鎖雙重壓力。全球貿易不再以效率爲導向,而受制於美國「公平貿易」「對等關稅」政策,中國乃以「一帶一路」與「全球南方」建立制度影響力。技術是制度競爭載體,資料則是主權象徵。十五五若要取得制度性收益,必須從技術輸出轉向制度輸出,從製造能力轉向治理能力,從市場擴張轉向話語權建構。

根據美國智庫SCSP報告,美國在AI、量子計算、半導體與核聚變等領域仍領先,中國則在電池、5G、無人機與製造業展現強大產業化能力。競爭已不只是技術差距,而進入創新生態。拜登政府以《晶片與科學法案》與《通膨削減法案》重構本土製造與友岸聯盟;川普以關稅政策及談判獲取美國最大利益,中國則以「十四五」與「科技強國」戰略加速自主研發與場景落地。雙方在標準制定、資料治理與平臺規範上展開角力,從6G頻譜到AI倫理,從量子通信到合成生物學,技術話語權成爲地緣政治的核心。

中美G2 競爭將由誰能定義未來技術的制度邏輯與倫理框架決定,中國若要取得優勢,就要從「技術追趕」轉向「制度創新」,建立兼具文化理解與倫理判斷的治理架構,推動「中國方案」的制度輸出。「十五五規劃」將轉向「制度韌性」與「技術主權」雙軸。

「十五五規劃」秉持重視戰略、質量、改革、民生與系統導向等五方針,將「中國式現代化」從物質建設轉向制度建構,以成爲教育強國、科技強國、人才強國爲治理核心。「新質生產力」意味技術驅動的制度創新與產業升級,碳達峰與綠色轉型與2030目標銜接,形成政策嵌套與制度連續性。十五五的本質,在於制度層面迴應十四五斷層,在技術層面深化中美競爭,在文化層面重構中國現代化敘事。

AI十大建設可相輔相成

十五五的目標不再是GDP或產業擴張,而是技術、制度、文化的整合輸出。中國不僅要在電動車、AI、量子通信等領域突破,更要在資料治理、平臺規範與倫理設計上建立制度優勢。「中國方案」不再只是基建輸出,而是治理與標準輸出,並透過「全球南方」與「一帶一路」平臺實現,在國際組織中爭取話語權。

十五五同時強化內需市場與資料生態,透過智慧城市、醫療與政務構建本土場景,支撐語料主權與模型訓練。教育體系將轉型爲跨域人才平臺,培養兼具技術能力、制度理解與倫理素養的新型治理人才。

面對中國十五五的制度轉型與中美技術競爭加劇,臺灣若仍以「技術代工」自限,將難以面對未來挑戰。臺積電在晶片製程上領先,但若無語料主權、模型自主與制度設計,終將淪爲他國AI的算力附庸。

最新臺灣的AI十大建設正有迴應此挑戰的設計,試圖從硬體優勢轉向系統整合,從技術輸出轉向制度輸出。主權AI、矽光子、量子電腦、智慧機器人指向技術主體性;兆元軟體平臺、智慧生活圈與區域創新基地,則重構制度韌性。臺灣若能強化制度設計,並在資料治理、倫理規範與平臺架構上建立自主標準,將不再只是全球供應鏈節點,而是制度創新的主體。然而過去經驗往往虎頭蛇尾,孤木難以成林。

在全球秩序重構與技術治理競逐之際,兩岸若能在制度、標準、研發層面攜手合作,不僅可提升華語世界的話語權,也能強化區域供應鏈韌性。協同佈局與政策協商,將使兩岸共建具全球競爭力的制度型產業體系,並在去全球化浪潮中爭取制度收益與長期穩定。這不僅是經濟疊加,更是相輔相成的制度創新與文化自信的實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