旺報社評》如何讓臺灣人民對十五五有感

社評

10月將舉行中共二十屆四中全會,重頭戲是「十五五規畫」綱要。這是在中共特殊的舉國體制市場經濟原則下,5年一次的經濟建設綱領。自十二五規畫起,對臺政策就以專章形式出現,但大部分是既有政策的彙總,少有新意。當前兩岸關係各自面臨內部政經社會的快速發展,與美中關係劇烈變遷的挑戰,十五五規畫中有關臺灣的部分應有所突破,提出讓臺灣人民有感的具體建設。

改善民生的政策牛肉

如何讓臺灣人民有感?絕非政治概念的論述,而是具體改善民生的政策牛肉。5年前十四五規畫制定時的相關討論,應可做爲前車之鑑。當時民進黨利用香港反送中的「抗中保臺」策略奏效,讓蔡英文以817萬票連任,接着突如其來的疫情致使兩岸交流中斷,加上美中對抗急劇惡化,大陸對兩岸前景極度不安。

十四五規畫涉臺段落以「推進兩岸關係和平發展和祖國統一」爲題,公佈之初就在兩岸輿論引起議論,焦點在於只提「祖國統一」而不是官方一直以來的「和平統一」。雖然標題仍有「和平發展」、內文仍提「融合發展」,但在統一前拿掉和平二字,不少人猜想大陸是否轉向武統,暗示5年內武力統一臺灣,剛好與當時甚囂塵上的「武統時間表」契合,憂慮很快傳導到美國,對中美關係造成不利的影響至今。

現在回頭來看,大陸和平統一的基本政策根本沒變,兩岸和平發展、融合發展政策仍沿着和平統一的路徑,5年來大陸對臺軍演不停,但對臺灣安全未構成實質威脅,人民日常生活與政治、經濟、社會運作均未受影響,處理臺獨問題主要在增加「司法懲戒」,而非武力攻臺或軍事封鎖。換言之,5年前在統一前拿掉「和平」兩字是畫蛇添足、庸人自擾。

十五五規畫涉臺或兩岸章節,沒有必要在政治概念上做文章,而要針對臺灣民衆的實際需求,或對現狀的不滿、對民生的痛點、對政府治理的期待,對症下藥提出具體可行的政策。大陸行政權不能及於臺澎金馬,官方協商停擺已久,涉及公權力的政策規畫不僅難以推動,甚至還有反作用力。不過,這不表示大陸不能有所作爲,而只能停留在境內、單向的理由。

彰顯爲臺灣人民服務

相信未來十五五規畫中,將納入如何促進臺胞、臺商進駐福建融合發展示範區的利多政策,及完善在陸臺灣民衆待遇的措施。但是,這些政策僅適用於在大陸投資、生活的人。這類境內、單向的措施,固然可以造福臺商,可以吸引人們到大陸工作、生活,但對大多數臺灣民衆而言,沒有什麼意義,甚至可能視之爲「統戰」。

想法過度超前,影響力也有限。例如,十三五規畫提及「京臺高鐵」工程,大陸輿論眼睛一亮,臺灣卻無感。其實,「港珠澳大橋」從規畫到建設歷經20年,中港雙方有共識,經費有確定來源才能實現。「京臺高鐵」既無具體工程規畫,亦無經費來源,何況兩岸政治分歧未解決,所謂「坐着高鐵到臺灣」純屬內部宣傳。

大陸研議十五五規畫有關涉臺部分,可以秉持「影子政府」的角色,本着「臺灣老百姓缺什麼、大陸提供什麼」的思路出發,而非泛泛的「統一後臺灣財政用於民生」之類。目前臺灣最急切、民衆最憂心的,就是缺電問題,誰能保證不缺電,誰能得民心。

民進黨不願放棄「非核家園」,缺電問題無解,大陸十五五規畫何不提出跨海供電規畫,展現輸電臺灣的意願與能力,當然民進黨會反對,但只要大陸展現決心,就會成爲議題,一旦成爲議題就有機會透過公共程序改變政策,大陸供電就有機會成真。

同理,金馬銜接大陸免費WIFI訊號、臺灣進入網購「包郵區」,這類民衆期盼的小事,卻是兩岸的大事,也是大陸藉由十五五規畫彰顯「爲臺灣人民服務」和「寄希望於臺灣同胞」機會所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