旺報社評》疑美論飆高 臺灣何去何從系列二:如何讓疑美疑中黃金交叉
旺報社評
「疑美」在臺灣社會成爲主流,大陸對此應是樂觀其成。川普2.0讓全世界對美國感到失望,臺灣「疑美論」提升並不令人意外,對大陸而言,更該關心的是「疑美」上升了,「疑中」下降了嗎?
換位思考,從北京角度而言,大陸遲遲未能統一臺灣,本質是蘇聯解體後東亞冷戰格局未變,臺灣繼續依附美國,菁英階層信賴美國,民衆希望維持現狀,導致解決臺灣問題」成本高昂,疑美論飆高可能是大陸的戰略機遇。
疑美升高 疑中卻未降低
自1949年兩岸分裂,臺灣始終以親美爲主流,1970年代尼克森-卡特政府雖拋棄中華民國,但臺灣仍不遺餘力經營與美國的關係,本質上是臺灣對體制有自信,對大陸有疑慮,不願接受大陸統治的心態。臺灣「親美」的根源是「疑中」,「疑美」與「疑中」相互關聯,但不必然此消彼長。
臺灣「疑美」升高,但「疑中」並未顯著降低,至少有3個原因:首先,臺灣「疑美」升溫,主要是針對川普政府或美國民粹派,而非「整個美國」。建制派所倡議的自由民主價值、自由貿易與全球化、完整的言論自由與思想自由,及民主黨「美國應領導世界」的主張,在臺灣社會,尤其在年輕人中仍深深獲得支持。
川普兩次掌權,在自由世界劈開一道深深的裂痕,臺灣「疑美」升高是西方世界內部撕裂的外溢效應。川普第二任期關稅戰對臺灣的衝擊更加猛烈,直接危及民生利益,也讓「因抗中而挺川」的「川粉」們瞬間消風。大陸在理解、判斷臺灣「疑美論」升高問題時,應納入上述背景,不能簡單認爲「疑美」就會「親中」。
「疑中」源於兩岸敵對,這是長期性、結構性的問題,臺灣「疑中」與美國關係不大。美麗島電子報長期以「中國共產黨印象」爲題調查民意,該題未做誘導式發問,也不涉及國家認同,數據應具有參考性。從2015至2019年,對中共好感者一直在10%至20%之間,2020年兩岸關係惡化,好感者降至10%上下,反感者從60%升至75%上下,至今維持未變。
美中軟硬實力、國際影響力差距逐步縮小,但「崛起霸權」取代「既有霸權」,仍需一段漫長的過程,對「崛起霸權」與「既有霸權」的好惡及認同,轉換並不容易,換言之,臺灣民衆即便討厭美國,不表示就會喜歡大陸。
川普關稅 大陸戰略機遇
對大陸來說,關鍵不是「疑美」多高,而是「疑美」與「疑中」能否黃金交叉。其實,類似逆轉已有先例。去年初新加坡智庫的東南亞民調顯示,支持與中國結盟的比例從近4成升至5成,傾向美國的比例則從6成降至不足5成。川普自廢武功將是大陸的歷史契機,包括美國在內,今年4月皮尤中心民調顯示,美國民衆對中國持負面看法比例較去年下降4%,「非常負面」更下降10%。大陸若有意推動「疑美」與「疑中」黃金交叉,可從4個層面思考。
其一,對賴政府管制兩岸交流保持戰略定力,民間交流盡可能擴大,讓更多民衆到大陸走走看看。參考美麗島民調,學歷愈高、年紀愈輕的羣體對中共好感度愈低,說明青年與專業菁英交流的重要。
其二,儘快實行「大減稅」的兩岸經貿政策,與川普「大加稅」形成對比。川普關稅戰對傳統產業、中小企業衝擊甚大,這是庶民經濟基礎所在。民調亦顯示,傳統上認爲本土票倉的高屏雲嘉南(中南部)地區,受訪者對中共好感度反而高於中北部,說明大陸應跨越藍綠藩籬,對所有縣市敞開大門。
其三,借鑑美方與臺灣各黨派「等距交往」。華府在不同時期對臺灣各政黨與政治領袖都有一定的評價,但在日常交往上與各重要政黨與政治人物都維持互動。有互動纔會有互信,兩手策略或區隔對待無法化解對大陸的敵意或疑慮。
第四,盡一切可能讓臺灣民衆相信「和統」是真的,「武統」是備而不用,「兩制」的內涵是開放的、一定會讓臺灣人心甘情願接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