旺報社評》臺灣疑美論急遽升高的新形勢
旺報社評
華府智庫「布魯金斯研究所」針對臺灣與韓國「疑美論」問題展開調查,發現兩地民衆對美國信任度都大幅降低,臺灣降低情形更明顯。臺灣社會一向親美,川普重返白宮後,多次指責臺灣偷走美國晶片,對臺灣祭出35%對等關稅,揚棄美國一貫的自由民主價值觀,卻視普丁、習近平等威權領袖爲朋友,而且拒絕對臺灣安全做出承諾,美國對臺以「戰略不確定」取代「戰略模糊」,「疑美論」急遽升高其來有自。
美國安全承諾 出現真空
布魯金斯研究所民調顯示,韓國與臺灣民衆都認爲川普崛起後,美國成爲「不可靠」的安全夥伴,對發生軍事衝突時美軍馳援的信心降低。臺灣有15.9%受訪者認爲美國「非常不值得信任」,22%認爲「不值得信任」,合計37.9%遠超過「非常值得信任」、「值得信任」的23.1%。另外,46.7%臺灣受訪者認爲,美國「不太可能」或「非常不可能」在兩岸開戰時協助臺灣,僅37.5%認爲「有可能」或「非常可能」;高達65.1%不同意川普會使臺灣更安全。
自冷戰時代開始,臺灣與韓國同爲美國印太地區的重要安全夥伴,分別面對中共及北韓的軍事威脅,韓國有《美韓共同防禦條約》及2萬4千名駐韓美軍的保障,對臺灣則只有《臺灣關係法》的承諾。
自中美建交後,美國對臺灣安全始終保持「戰略模糊」,95年臺海飛彈危機事件,美國派兩艘航母戰鬥羣馳援,危機終告解除,此後臺灣更加親美。但川普上臺以來,刻意迴避臺灣安全問題,助長了疑美論與棄臺論發酵。
美國學者胡莎娜在網路媒體《國會山莊》發表專文指出,臺灣面對嚴酷新現實:美國的支持不再是理所當然,雖然有兩黨共識確認臺灣的戰略重要性,但川普的政策侵蝕了這個基礎;臺灣不再是不可或缺的穩定夥伴,更像美國對抗中國的可以談判、消耗的籌碼。
最嚴重的是,過去華府還熱烈辯論應採取戰略清晰或戰略模糊,根據胡莎娜論點,川普政府對臺灣的安全承諾甚至從戰略模糊退步到戰略不確定。
早在川普掀起關稅戰之前,美國智庫「蘭德公司」就發表「從戰略模糊到戰略焦慮:臺灣的川普挑戰」專文分析,因爲北京加強施壓、與主要安全夥伴關係的不確定性,賴清德政府官員也備感焦慮,現在這種焦慮已外溢到臺灣社會。
由於臺灣只有12個邦交國,缺乏完整的國際人格與國家定位,再加上民進黨執政臺灣安全依附美國保護傘,當美國承諾出現真空狀態,疑美論造成的衝擊與震撼遠超過其他國家,這是個可以理解的正常現象,但民進黨政府刻意扭曲、操作疑美論,加深兩岸敵意與仇恨值,來掩飾其極端「抗中保臺」、「倚美抗中」錯誤路線造成的空前危機。
願意信賴大陸 兩岸和平
賴清德政府「只可倚美,不準疑美」,視親美爲民進黨的專利,將疑美論與「反美親中」畫上等號,疑美論者皆被貼上「中共同路人」或「在地協力者」標籤,是配合中共的認知作戰,這套悖離事實的論述已禁不起社會的檢驗。
從公然鼓吹「新兩國論」,將中國界定爲「境外敵對勢力」,到「脫中入北」,反中、仇中已成爲賴清德與民進黨的DNA,現在更變本加厲,激化兩岸敵意與仇恨,製造臺灣內部對立與恐懼,作爲大罷免的工具,卻未察覺外在環境的劇烈變遷,他的反中政治根基被美國掏空中。
前國安會秘書長蘇起4月29日在紀念前國民黨主席連戰「和平之旅20週年」的座談會中形容,臺灣陷入50年未見的險局,他悲觀地表示,完全看不到出路,「臺灣像一葉扁舟,被(新)潮流帶着漂。」
川普關稅戰立即而明顯的效應之一是,世界各國在美中競爭中力求維持平衡,甚至被推向更接近中國大陸,而中共也掌握機遇,塑造國際公平正義、全球自由貿易體制及國際經濟秩序維護者的形象與地位。同樣的模式適用於填補臺灣所出現的真空狀態,北京可以更大的善意、誠意及具體的措施讓臺灣人願意信賴大陸,應有助兩岸關係重返和平發展的正確道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