旺報社評》阻止臺海完美風暴成形

社評

美中關稅戰日趨激烈之際,彭博社透露北京就恢復關稅談判提出三條件,其中包括臺灣問題須尊重中方立場,說明臺海議題與關稅戰相連,臺灣問題已鑲嵌入美中結構性對抗中。可以逆向推論,若美中談判不利,關稅戰一旦擴大,臺海將掀起一場「完美風暴」。

美中談判 臺灣成籌碼

所謂「完美風暴」,是指多種天氣因素同時聚集所形成的極端猛烈風暴。與「完美風暴」相對應概念是「蝴蝶效應」,以「一隻蝴蝶揮動翅膀所引發的風暴」比喻偶發事件所產生的危機事件。蝴蝶效應屬於偶發風險,完美風暴則是必然結局,一旦滿足觸發危機的所有要件,想停也停不了、想逃也逃不掉。

36年前鄧小平曾用「國際大氣候」與「國內小氣候」,說明引發天安門事件的原因極端複雜,其實就是引用「完美風暴」理論的運用。6年前香港爆發抗爭與騷亂,學者陳弘毅也用「完美風暴」形容,詮釋催生那次劇烈動盪背後的各項因素,包括法律問題、北京政策、香港政局、國際情勢等。

令人不寒而慄的是,臺海正在進入「完美風暴」模式。核心問題是過去40年來行之有效,曾經是各方最大公約數的「兩岸現狀」,同時遭到各方否定,華府、北京、民進黨政府都對「現狀」不滿,並依據各自立場與手中的工具加以改進或修正。當美中臺三方都下決心改變「現狀」、塑造「新現狀」時,「完美風暴」就會襲來,川普重新上臺、民進黨三連任,美中對抗加劇,加速了此一進程。

「臺海現狀」的維持有四要件,就是模糊、分治、交往與和平的想望。模糊是指各方都不否定一中架構,不追求法理臺獨、兩岸可以求同存異,如今模糊空間已不復存在;分治是指各方都認同以臺海作爲兩岸治權「楚河漢界」,近年來大陸對臺治權聲索與日俱增;交往是指各方都認可交往是矛盾的潤滑劑,如今無論是美中、還是兩岸,經貿和民間交往都被推到「脫鉤」的邊緣。和平的想望是指各方都不預期戰爭短期間爆發,如今每一方都在爲戰爭做準備。

失去模糊、分治遭破壞、交往在萎縮、戰爭迫在眉睫,臺海「完美風暴」各項要件逐漸完備,難道各方都在等待「靴子落地的一刻」?當然,川普有大開大合的交易性格,習近平也有強中帶軟的靈活手段,美中不排除在「膽小鬼賽局」玩到極致後,突然峰迴路轉、達成重大協議,屆時協議必然會包括臺海。

臺海安全 勿受制於人

然而,與其把避免危機的希望,寄託在這種假設性、不確定性、受制於人的「美中協議」,不如好好思考,如何把命運握在自己手中,以主動作爲在最後關頭阻止「完美風暴」發生。

首先,民進黨政府「以中國爲外敵」的思維需要調整,不打壓臺灣社會內部的「中國人認同」,這不僅是民主憲政的基本倫理,也是令兩岸和平派、交流派維持希望的唯一途徑;其次,民進黨政府高科技產業「入北」政策無誤,畢竟臺灣高科技產業向來與美歐日深度結合,但無須「去中」,讓企業自行發揮。更不可粗暴要求庶民經濟和傳統產業「脫中」,開放其透過兩岸ECFA與經濟合作機制尋求安身立命。

避免「完美風暴」成形,大陸也有責任。軍事面向,例行軍演應傳遞「阻外介入」的訊號,而非「攻臺奪島」意圖的展現。經貿面向,川普關稅戰讓臺灣社會對美國一向友善的態度開始發生變化,不妨思考趁此恢復ECFA早收清單所有品項的零關稅待遇,透過直接有效的政策讓臺灣石化、機械等傳統產業無法「脫鉤脫中」,既利好庶民經濟,也能爭取民意好感。此外,雙城論壇等兩岸地方合作機制也要靈活存續,在逆境下爲兩岸關係注入生機,兩岸民間交流再困難都要擴大。

臺海重返和平穩定爲時未晚。兩岸執政者可以多做一些積極、務實的工作,多培養互信、多累積善意。若不能改弦易轍,臺海註定往「完美風暴」演變,那將是一場歷史悲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