旺報社評》以區域市場迎接川普風暴
社評
大陸國家主席習近平在美國總統川普發起「對等關稅」攻勢後,展開東南亞之旅,前後訪問3個關稅重災區──越南遭徵收46%、馬來西亞24%、柬埔寨49%,並宣示與東協國家深化合作,共同應對「對等關稅」衝擊。大陸是全球第二大經濟體、最大貨貿國,內需市場龐大,面對美國關稅障礙所帶來的不確定性衝擊,與區域國家合作共同應對是有效的因應之道。
從產業互補到技術合作
大陸與東協經貿關係一向緊密,2024年雙方貿易總額達6.99萬億元人民幣,爲大陸第一大貿易伙伴。習近平這次訪問越、馬、柬3國,其發展程度、經濟結構與大陸的經貿關係各自不同,越南是大陸東協最大貿易伙伴,馬來西亞是電子製造和高技術產業鏈關鍵的一環,柬埔寨與大陸在初階製造領域有很多合作。
這種多層次、差異化的經濟互補性,使大陸與東協國家形成一種天然的風險共擔機制,在關稅大棒來臨之時,能迅速抱團取暖。在本次出訪合作成果中,無論是中越跨境鐵路合作、商用飛機合作,還是中馬在數字經濟、綠色經濟等合作都有很強的互補性。
大陸近年強化與東協在高端裝備、綠色能源等領域的產學研合作,以提升區域自主創新能力。剛簽約的中馬國際高科技生態產業園將由大疆、比亞迪等公司入駐,實現「大陸研發+馬來製造」,更設立中小企業專項扶持基金,重點支援馬來西亞本土企業技術升級。大陸與東協的經貿合作,漸從產業鏈互補進展到技術協同合作,可以帶動區域整體技術與創新能力的提升。
大陸也積極推動基礎設施與互聯互通項目的落地。習近平此次出訪,達成多項跨國交通與物流合作計劃,如中越跨境鐵路升級、中馬產業園區擴建等。這些項目不僅帶動就業和投資,也將進一步消除區域經濟壁壘,爲區域統一大市場奠定基礎。
「對等關稅」陰影下,亞洲經濟體都面臨「避險」和「補鏈」的雙重壓力,更應看到亞洲經濟體在「製造」和「市場」方面的雙重價值。從體量來看,亞洲已成爲推動經濟全球化的中堅力量。大陸、印度和東協GDP總量已接近美國。根據亞洲開發銀行(ADB)發佈的《2024年亞洲發展展望》報告,亞太發展中經濟體2024年經濟增速爲4.9%,遠高於全球平均水準。此外,亞洲人口、市場以及製造能力高度集中,並在全球價值鏈佔據核心地位,潛力巨大。
從依賴歐美到區域經濟
近年,美歐市場成長趨緩,亞洲內部貿易比重呈上升趨勢。今年3月博鼇亞洲論壇發佈的《亞洲經濟前景及一體化進程報告》稱,2023年亞洲經濟體對區域內貿易整體貿易依存度爲56.3%。作爲整合亞洲經貿合作的重要機制,《區域全面經濟夥伴關係協定》(RCEP)生效後,拉動區域內貿易增長十分顯著。2024年,RCEP區域內貿易總額同比增長約3%,絕大部分成員區域內貿易額實現同比增長,其中寮國、緬甸、柬埔寨、印尼等經濟體,區域內貿易規模分別較生效前增長72.4%、40.4%、26.0%和19.2%。
越來越多國家意識到,美國不是唯一的市場,區域市場同樣重要。當美國把關稅當武器、保護主義擡頭、全球化走向死亡之際,應意識到亞洲區域市場建設的重要。日韓與大陸的政治矛盾一時難解,但三方體認經濟合作重要,同意重啓自貿區談判;東協國家拒絕在陸美之間選邊,將區域合作視爲穩增長的出路。這種思維不僅限於亞洲,歐盟執委會主席範德賴恩10日也表示,歐盟考慮轉向亞洲。
兩岸及許多亞洲國家均爲出口導向型經濟,高度依賴歐美市場。如今應改以區域經濟爲導向,共同建設一個穩定、高效、互利的區域市場以應對外部衝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