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評/以更大膽的開放應對川普風暴

旺報社評

美國對大陸關稅立場軟化,川普明言不再堅持145%高稅率,希望儘早展開談判。這不代表中美關稅大戰就此止歇,而是中國「巧周旋」策略奏效,但戰火未歇,只是戰線延長,未來坐上談判桌,川普仍然可能翻桌,甚至加大制裁力道。

鬆綁民企 厚植內需

未來之事,無人說得準。對大陸而言,對川普最好迴應就是把自己經濟顧好,做大做強自己。美國關稅能降,自是好事一樁;即使降幅有限,也無需過度擔憂。就如同美國財政部長貝森特所言,145%關稅下的中美經貿關係,等同「實質貿易禁運」。長期以往,只會讓中美經濟加速脫鉤,中美兩敗俱傷應非川普政府本意。

有趣的是,貝森特受訪時表示,關稅目的之一,是找回美國製造業榮景,另一目的是希望大陸轉向更注重內需消費的經濟模式,實現中美兩國經濟的「再平衡」。這番言論令人有些詫異。因爲貝森特所言,其實就是2008年金融海嘯後,大陸一直在積極推進的經濟與產業結構轉型。從外銷到內需,從出口到消費、從製造到服務,橫跨十一五、十二五、十三五到十四五,共4個5年計劃期間。未來這樣的方向,看來也將持續下去。

如果貝森特「再平衡」論調不假,中美雙方在經濟結構調整方面,顯然有着共同利益,只是達成目標的手段或工具不盡相同。這也代表中美關稅大戰仍未停歇,但在共同利益驅動下進入實質談判指日可待。對此,大陸或許可以更積極一點。譬如進一步鬆綁民營企業、拉高財政支出規模、推進服務業擴大開放試點等,藉以提升並厚植自身內需能量。這並非是迎合美國,而是着眼長期經濟動能的轉換與累積。

就以民營企業鬆綁爲例,備受外界關注的「民營經濟促進法」,4月底即將於人大會議審議,相關條文已經完備,當務之急是要加速通過,才能展現大陸中央對民營企業的重視與支持。根據大陸市場監管總局統計,截至2025年3月底止,大陸全國登記在冊民營企業已超過5700萬戶,佔整體企業比重高達92.3%。而若以第一季新設民營企業來看,超過8成比重(88.5%)屬於服務業,範圍涵蓋零售、餐飲、物流、金融等多個產業,其中又以數位經濟相關如互聯網與現代信息技術等產業成長最快,光是數位產品服務業民企年成長率就將近250%。足見民企對大陸經濟之重要性,尤其是在內需市場方面。

美國不做 大陸來做

民企之所以重要,不僅止於總量驚人,更重要在於其彈性與靈活性。特別是市場嗅覺與快速反應能力,總能迅速掌握市場動向,並回應消費者需求的改變,甚至能從供給中自創需求。譬如,阿里巴巴及京東等電商平臺快速崛起過程中,將線下實體零售導引至線上網路銷售,就是最好的例子。近年來網紅直播帶貨、社羣營銷盛行,再次突顯大陸民企或小商家加快數位轉型、主動創造市場需求的一面。

除此之外,相較於國營企業,民企在資源配置上更爲靈活,可以將資金、技術及人力等資源,投入最有前景且具成長潛力的領域。華爲在次世代5G通訊技術的突破、比亞迪在新能源汽車領域的佈局、小米在智慧手機及智能家居的應用等,都可看到大陸民企的創新與彈性。未來,如何將這股動能轉化爲生產與服務的提升,甚至內化爲所有企業DNA,從而強化大陸經濟韌性,是北京可以思考的政策方向。

值得注意的是,大陸民企能夠快速崛起,除了經濟體制朝市場化變革外,包括臺商在內的外資資金、技術、人才及管理知識引入,讓大陸民企可以快速學習與吸收相關經驗,應是另一項關鍵因素。這也代表北京若想借重民企來增強經濟韌性,對外開放就要更大膽,更有魄力,提更大的誘因。

大陸國務院發佈《加快推進服務業擴大開放綜合試點工作方案》,針對電信、醫療、金融、商貿文旅、交通運輸等領域,擴大自主及單邊開放,就是很好的起手式。特別是面對川普掀起的關稅風暴,這個世界更需要一個可以協助全球經貿運作的開放環境,大陸顯然可以扮演重要角色。能力愈強,責任愈大。維護世界經貿秩序,美國不做,大陸可以做得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