旺報社評》大陸經濟需要更有魄力的開放
社評
中美貿易談判漸有進展,雙方大幅調降報復性關稅後,川普透露大陸同意全面開放市場,包括政府補貼、強迫技術移轉及農產品進口限制等非關稅障礙將可解除。川普認爲這是重要的成果,將幫助美國企業進入大陸,取得更公平的貿易與競爭環境。
市場開放是既定政策
北京並未證實川普釋出的訊息。因而引起外界質疑,可能是川普的兩面手法,透過公開放話向大陸施壓,以增加談判籌碼。畢竟,短時間內要大陸全面開放市場,有點不可思議。特別是一些相對敏感產業,譬如採礦、電力、交通運輸、信息傳輸、教育及文化等,2024年最新版《外商投資准入特別管理措施(負面清單)》中,仍有部分項目受到限制、尚未完全開放。
不過,這不代表大陸沒有開放市場的誠意。事實上,自2018年中美貿易戰開打,大陸在倒逼改革政策要求下,開放市場步調明顯加快。以外商投資准入負面清單爲例,2017年相關限制措施計93項,2021年隨着農業、製造業及金融等領域一系列開放政策的推出,限制措施降至31項,減少約三分之二。2024年再縮減至29項,製造業外資准入負面清單已全部取消,限制措施「清零」。
大陸市場開放的方向與川普的期待並無二致,那麼,爲何不承認也不否認?一方面,即便市場開放是既定方向,但國家尊嚴考量下不能先行示弱。另一方面,談判是一門藝術,雙方已進入90天關稅暫緩談判期,北京希望多留一些籌碼,在談判過程中獲得更多利益。
不管是哪個理由,中美關稅大戰這個局發展到現在,大陸並未落居下風,反而顯得更有底氣,關鍵在中共數十年來市場開放的基本政策。換句話說,川普用關稅重棒懲罰貿易伙伴,本身就是一種貿易保護主義,違背美國二次大戰結束後數十年的貿易自由主義,因而惹惱盟友。相對大陸反其道而行,在川普吹起全球貿易保護風下,堅持市場開放、深化與各國的貿易關係,不僅可以緩解美國關稅戰的壓力,維繫自身的出口,還爭取了各國對中國的好感。
關稅戰推進突圍速度
4月大陸對美出口衰退21%,但整體出口維持8.1%成長,爲市場預期1.9%的4倍多,就是因爲對東協及印度出口增長幅度超過20%,對歐盟出口也成長8%。以今年前4個月的數字來看,同樣是對美減少,對東協及歐盟增加。東協及歐盟已取代美國成爲大陸第一及第二大貿易伙伴,這個趨勢將持續下去,甚至可能進一步拉大與美國的差距。川普關稅重棒不僅沒讓大陸倒下,反而推進北京突圍的速度。
《紐約時報》日前一篇〈一個屬於中國的世紀可能已經到來〉專欄文章指出,川普關稅危及美國企業進入全球市場及供應鏈的機會,中國企業則趁機快速崛起,逐漸取代過去美企扮演的角色。輝達執行長黃仁勳在臺北國際電腦展記者會直言,美國對中國晶片管制是錯誤的政策,不僅讓美企痛失龐大市場,更激發中國自主發展AI的決心。黃仁勳一席話,預示美國晶片戰卡脖子策略,只能延緩卻未必奏效。
市場開放可以帶來外部資金與技術,進而帶動經濟發展。過去40多年大陸改革開放成功的經驗,早已證明這是正確的道路。面臨內外交織的嚴峻經濟情勢,在改革開放的道路上,大陸需要堅定向前行。大陸領導人常說:「堅定不移擴大高水平對外開放」,不應只是口號,而要付諸行動。
除繼續檢視不合時宜的法規與進入障礙,加緊開放市場之外,還需要從體制面思考政府補貼及制度性獨厚本地企業(尤其國企與央企)的模式,是否到了需要改變的時刻。對外資來說,不怕競爭,只怕不公平的待遇或政府過度的干預。市場一旦扭曲,再多的開放亦無濟於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