旺報社評》促消費需鄧小平式改革魄力

旺報社評

大陸部分經濟指標出現回溫跡象,2月官方製造業採購經理人指數(PMI)重回50以上,OECD編制的中國景氣領先指標連續6個月走高,且最近兩個月均超過100 (代表基本面好轉),都足以證明大陸經濟已觸底回升。但消費者物價指數意外衰退,從1月年增0.5%掉落至2月年減0.7%,顯示景氣並非全面回溫,特別是在消費領域。

政府先點火 市場再跟上

從2015到2024年,消費對大陸經濟增長貢獻率平均55.3%,較投資的36%高出將近兩成,從2005到2014年兩者差距僅3.3%。從這兩組數據顯示,大陸景氣若要穩定回溫,消費一定得跟上。難怪去年底中央經濟工作會議及今年兩會政府工作報告,提振消費、擴大需求都被列爲刺激經濟政策首位。

兩會結束後,大陸國務院旋即發佈《提振消費專項行動方案》,列出8大項目、30條措施,規畫從改善收入、需求、品質及環境等各個面向切入,來提升居民消費能力與意願。對照原本一攬子增量政策中,以「兩新(大規模設備更新及消費品以舊換新)」爲主軸促進消費作法,這份專項行動方案涵蓋範圍、涉及事項、操作方式,顯然更大更廣,更能看出北京刺激消費的決心。

譬如,從需求面加大政策力道,宣示要以提高工資、減輕家庭負擔、改善醫療福利、提高養老金等方式,讓居民得以增收減負並激發財富效應,是之前未見的政策。確實對拉擡消費來說,相較像首發、冰雪、銀髮經濟等供給側措施,需求側刺激方案或許更能帶動民衆消費能力與信心。

畢竟產品的設計、服務或場景再好,如果民衆不願意買單,基本上也不會有太好效果。背後理論就是凱因斯所強調,當經濟蕭條時,政府應主動創造有效需求,即使僱用工人挖洞後後再填平,對拚經濟還是有幫助。

當然,這並非意指政府萬能,過程中還是需要市場機制配合。換句話說,在拉擡消費過程中,政府比較像是點火角色,真正可以發揮作用、引導民衆消費意向的關鍵協力者,還是非市場莫屬。談到政府與市場角色扮演問題,大陸「計劃經濟」是在追求政府與市場兩手的平衡,但知易行難,儘管市場經濟概念引入40多年,但政府高度主導資源分配的模式並未改變,最終還是政府說了算,市場難以起到決定性作用。

企業敢投資 民衆有錢花

在這樣的環境與體制下,即便大陸政府有決心提振消費,也端出力道空前的政策牛肉,但若政府重、市場輕的根本結構性問題無法解決,效果將大打折扣。如何讓市場發揮最大作用?創造有效需求、找回企業投資信心、帶動民衆消費意願是不二法門。尤其是在民營企業方面,政府管理若能少一點、資源分配再多一點,真正落實「一貫支持民企」說法,相信更能驅動並激化市場精神。

電商巨擘阿里巴巴主席蔡崇信日前表示,改善大陸消費困境首要之務是重建商業信心。他沒有具體指出作法爲何,但依常理判斷,商業信心就是企業投資信心,這與市場環境息息相關。近年來,由於一連串整改措施的推出,嚴重打擊民營企業信心。儘管最近這些措施已有所調整鬆綁,今年1月大陸領導人習近平也以實際行動會見民企、表達支持態度,然而民企信心尚未完全恢復。

從OECD編制的中國企業信心指數可以發現,自2020年11月以後,這個指數一直在100以上(1月最新數字爲98.01),企業信心疲軟消費自然低迷。促消費固然需要政策牛肉,但還遠遠不夠,如何讓企業勇於投資、民衆既有錢又願意花錢纔是關鍵。

鄧小平1978年啓動「讓一部分人先富起來」的改革開放,習近平2015年啓動以實現《中國製造2025》爲目標的「供給測結構性改革」均已有成,大陸成爲世界第二大經濟體。如今要追求「共同富裕」目標,就要推動「需求測結構性改革」,這需要與「改革開放」及「供給測結構性改革」同等魄力方能有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