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評/在商言商應對川普更有效
旺報社評
川普重返白宮,先喊出「從中國手中拿回巴拿馬運河」,再點名臺灣「偷走美國晶片生意」。很快,臺積電董座魏哲家帶着千億美金投資案成爲白宮座上賓,香港富豪李嘉誠的長江實業宣佈以兩百多億美金將巴拿馬運河等43個港口運營權打包售予與川普親近的黑石集團。臺港兩大企業巨頭因應川普2.0,一個是投資,一個是套現,值得比較分析。
巴拿馬運河和臺積電臣服
臺積電與長江實業都是民營企業,兩人都是在商言商,但兩人的決策都被「政治化」。臺積電宣佈對美投資千億後,賴總統立即邀請入府承諾在臺投資計劃不變、根留臺灣不變。民進黨政府與其說是蹭熱度,不如說是「押」着魏哲家打包票,降低社會對「美積電」的疑慮,不要讓「護國神山」化爲泡影。
李嘉誠出售巴拿馬運河的公告傳出後,北京官方雖不便出面阻止,但港澳辦很快轉載中共在港官媒《大公報》評論文章,文章批評此舉「背叛和出賣中國人」,要求李嘉誠在確認成交前務必三思。不難發現,北京官方對李嘉誠向美商出售巴拿馬運河一事頗爲不滿,這是繼10年前李嘉誠從中國大陸房地產行業全面撤資、套現離場後,官方再次對其施加輿論壓力。
臺積電投資、長江實業套現有一個共同點,兩岸官方都把他們的商業行爲看成和自己有關,或應該管的事。這種思考並非沒有道理,川普的行事風格是一切皆可交易、一切都是籌碼,政治問題和經濟問題可以捆綁在一起,面對川普2.0的不確定性,兩岸政府不得不對企業在川普壓力下所做的商業行爲高度關注。
川普在就職典禮上唯一一次點名中國,就是「奪回巴拿馬運河」,接着又釋出不排除出兵控制運河的風聲。雖然很快美國主流媒體提醒川普,巴拿馬運河運營者是港資長實集團,不是中共控制的海外國企,但嗅覺一向靈敏的李嘉誠立即出手,試圖躲開國際政治風暴。同樣,川普上臺後對臺灣民主毫無興趣,但對臺灣晶片耿耿於懷,魏哲家單槍匹馬走進白宮,送上千億投資大單,川普笑納之餘,又放風聲要求臺積電合資英特爾,又聲稱臺積電對美投資加碼到2000億。
企業充當地緣政治潤滑劑
耐人尋味的是,李嘉誠和魏哲家在相繼做出重大決定前,都不約而同地選擇對各自政府保密。從港澳辦的反應來看,顯然事先不知情。其次,雖然綠媒吹噓政府與臺積電早有密切溝通,甚至披露賴總統早前曾拜會臺積電高層,但從「政治素人」經濟部長郭智輝第一時間表態來看,賴政府「溝通歸溝通」,但對魏哲家帶千億投資案走進白宮一事,政府顯然事前還是被矇在鼓裡。
如果「在商言商」看待兩家企業行爲,是再正常不過的商業利益考量。無論是臺積電加碼投資還是長江實業套現,都是因應川普2.0變局的理性選擇,追求收益最大化、風險最小化。更何況,臺積電管理層向董事會負責,董事會向股東負責,沒有義務向政府負責,同樣,李嘉誠縱橫商場50年,對大陸改革開放的貢獻早已寫入史冊,長江實業的海外運營決策,北京或港府也很難施加實質影響。
至於川普的外交邏輯看似深奧,但其實很簡單:第一,不露底牌;第二,敲詐可以允許;第三,打不如買,買不如騙。既然如此,和川普打交道說難很難,說容易也很容易。臺積電和長實集團都擁有豐富經驗、精通地緣政治的團隊,企業決策的務實、理性程度往往超過政府,他們與川普在第一線打交道,或許反而可以成爲地緣政治的潤滑劑。
川普2.0是大美洲主義、孤立主義、現實主義、重商主義四合一,他不相信美國憑藉價值觀就可以領導全球,認爲工業復興纔是硬道理。川普的當務之急是開源節流、增加就業、獲取資源,這是他所有交易的出發點。「在商言商」因應川普,比動輒上綱上線到政治、國家、民族等層面更能見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