旺報社評》迎接民企大爆發時代
旺報社評
大陸首部民營經濟基本法《民營經濟促進法》5月20日生效實施。這是大陸經濟體制重大的變革,代表北京推動經濟改革、支持民營企業發展的決心,同時凸顯民營企業對大陸經濟的重要性。中美貿易衝突升溫之際,中共體認民企在拓展外銷、提升內需、穩定市場信心上的不可或缺功能,因而立法鼓勵、保障民企經營權。
立法鼓勵 保障民企
《民營經濟促進法》共8章78條,包括總則、公平競爭、投資融資促進、科技創新、規範經營、服務保障、權益保護、法律責任和附則。公平競爭單獨成章並放在總則之後,明定對民企的資源配置應公開透明、公平公正,應能導正中共體制下獨厚央企、國企的文化,最讓人眼睛一亮。
從騰訊、阿里巴巴、京東等民企的崛起過程,可以看出民企不怕市場競爭,只怕不公平待遇。新冠疫情期間大陸中央針對民企採取一連串涉及資本運作的整頓,一度讓人疑慮大陸走回頭路、重返「國進民退」舊時代。疫情結束後中共中央一再表明大陸將持續開放,事實證明「國進民退」是子虛烏有的揣測,但民企潛在的傷害已經造成。
更不用說相較央企或國企在市場準入方面的優惠,民企確實面臨隱性壁壘或門檻,如國家重大工程、基礎建設或能源等領域,還是有像「玻璃門」或「彈簧門」這類無形屏障,讓民企往往看得到背後龐大商機卻吃不到,或不得其門而入。因此,這次立法將公平競爭列爲促進民營經濟發展的頭號要務,自然引起市場的重視與掌聲。
除此之外,「融資難、融資貴」是大陸民企最棘手、也是最希望改善的問題。根據大陸長江商學院發佈的報告,近20年來(2005年—2023年),大陸民企整體債務融資規模已從2005年約人民幣9兆元提高到2023年70.8兆元,年均成長12.1%,但佔整體社會融資規模比重,卻從33%墜落到18.7%,少了將近一半。顯示民企融資增長主要來自家數規模擴增,而非資金取得容易,背後透露的還是民企融資難的問題。
不僅銀行資金借貸市場對民企不公平,直接金融體系下的債券市場如出一轍。根據上海知名金融數據平臺「企業預警通」統計,2024年民營企業境內發債超過人民幣5000億元,但在信用債市場佔比僅2.9%,創下2009年以來新低,2025年2月比重續降至2.3%。再以近年火紅的科創債(號稱債券市場「科創板」)爲例,萬得統計亦指出,迄今爲止大陸科創債累計發行額中,央企及國企加總佔比97.81%,廣義民企(含公衆與集體企業,不含外資企業)僅1.93%,可見一斑。
公平競爭 頭號要務
《人民日報》刊出一篇期刊論文指出,大陸民企融資成本顯著高於央企及國企。若以發債利率爲比較基礎,2022年民企信用利差高達266個基點,較國企高出150個基點,到2023年底民企債加權平均票面利率高達4.86%,同期國企及央企則分別爲4.29%及3.32%。數據凸顯大陸民企資金取得不僅較爲困難,成本也相對較高,坐實「融資難、融資貴」說法。
大陸民企經營難問題沉痾已久,不是一部《民營經濟促進法》所能完全解決。不過,肯正視這些問題是解決問題的開始。以法律來提高約束力與強制性,改善過去民企所遭遇的種種不公平待遇,同時提供一個更具公平的市場競爭環境,是正確的方向。
未來除了認真落實《民營經濟促進法》所揭櫫的精神與條目外,執行上需要大膽,如擴大市場準入範圍、加大法規鬆綁力道、從經濟體制面着手提高民營企業位階,推動國營事業民營化等方面,政府不自我限制,能客觀檢視數據,並依據數據檢討缺失、做出調整,才能真正激發民營企業拉動經濟增長的潛力,讓經濟發展得以再上一層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