旺報社評》兩岸攜手共迎AI時代

社評

上海2025世界人工智慧大會首次設置兩岸展區,聯發科、日月光等多家臺企場上亮相,臺灣醫療科技專家與大陸演算法團隊共同研發的艾生智慧手術導航系統,有效解決骨軟組織手術導航技術瓶頸,尤其受到矚目。

臺企登陸受矚目

人工智慧(AI)已成爲全球科技變革與產業升級的核心驅動力,引領新一輪科技革命和產業變革,發展趨勢銳不可當。不僅美國和大陸,歐洲、日韓、印度等國家都投入大量人力、財力,臺灣也積極佈局,希望佔領先機。

大陸AI發展有目共睹,已發佈1509個大模型,數量全球第一。DeepSeek橫空出世,人形機器人爆發式成長,算力也獲得突破。本次世界人工智慧大會上首次亮相的華爲升騰384超節點,通信頻寬提升15倍,時延降低10倍,突破AI算力互聯瓶頸。同樣首次亮相的曦雲C600旗艦GPU,性能不輸國際同類GPU(NVIDIA H100)。更值得重視的是,大陸在醫療、教育、家電、農業等領域嘗試AI應用的產業化,讓AI融入生活,企業能賺到錢。

大陸有意與臺灣在AI領域上合作,將透過政策和資源的開放,推動兩岸產業合作與技術融合。這次上海世界人工智慧大會首次設置「兩岸人工智慧融合發展創新展區」。去年大陸提出「支持臺商臺企參與工業互聯網、人工智慧等新興產業培育」。今年政府工作報告強調持續推進「人工智慧+行動」,爲兩岸技術融合提供政策框架。此外,大陸多地舉辦兩岸AI產業投洽會,爲合作牽線搭橋。6月福建泉州舉辦的兩岸融合AI發展系列活動,12個專案簽約落地,總投資逾30億元人民幣,包括無人機研發、高端製造等領域。

臺灣半導體制造領先全球,在高端感測器、晶片設計及封裝領域同樣具備國際競爭力。但臺灣產業鏈不完整,發展AI應用往往施展不開手腳。另外,缺電問題若不改善,將限制臺灣在大模型訓練等訓練AI的關鍵環節發展。大陸的優勢在軟體,如AI演算法研發、資料基礎、基礎大模型等方面已形成規模化。兩岸在技術互補、市場協同、軟硬整合等方面的合作空間非常大。

兩岸合作空間大

此外,臺商可善用大陸產業鏈羣聚優勢,如武漢東湖高新區聚集500餘家AI企業,形成「算力-演算法-場景」全鏈條體系,爲臺商AI發展提供更多可能。臺積電、威盛電子等企業在此地並非從事傳統硬體設計和生產,而是藉助當地產業羣聚優勢進行AI相關的多元研發。臺積電是透過供應鏈服務、技術合作等方式參與當地AI產業生態,威盛電子主要從事嵌入式AI平臺開發,重點研究電腦視覺、自然語音交互、車載環視監控(ADAS)及工業物聯網等技術。

其次,兩岸合作應注重產業應用和場景創新。臺灣經濟規模小,在AI應用領域容易遭遇瓶頸。如發展智慧醫療、自動駕駛等,在本地完成全流程驗證成本較高,試錯風險較大。大陸擁有龐大的消費市場以及豐富的應用場景,因而能不斷推動尖端AI技術的商業化。海峽兩岸智慧醫學聯合實驗室日前在武漢成立,重點探索AI在醫學影像處理、疾病預測等領域的應用。聯發科、威盛電子等企業也爲大陸多家車企提供智慧化服務。這些AI技術商業化合作,可以提升臺商競爭力。

第三,兩岸應注重規則建設。本次世界人工智慧大會上,英業達與會代表建議兩岸成立「邊緣AI認證與測試平臺」、「綠色算力課題組」,並透過構建「兩岸共同數位經濟圈」推動算力資源高效配置。也有人建議,兩岸應推動資料跨境流動規則的制定,例如建立醫療、農業等領域的脫敏資料共用機制,促進技術研發。

全球AI重塑產業格局大背景下,兩岸應排除障礙攜手共進,唯有推動兩岸深層次的技術互信、資源分享、規則共建,才能在AI發展的下一個十年佔據優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