旺報社評》放手市場 AI產業助攻兩岸經合

社評

在上海舉辦的2025世界人工智能大會,首次設立兩岸論壇與展區,多家臺灣科技公司設攤。大陸國臺辦副主任趙世通與會致詞,認爲兩岸科技創新具互補優勢,AI融合創新發展充滿無限可能。他建議兩岸產業應率先攜手,打造具有國際競爭力的產供應鏈。

兩岸科技連結 市場主導

趙世通促合作的發言並非官式表態,而是兩岸及美中臺高科技產業的「現在進行式」。路透7月29日披露,AI巨頭輝達向臺積電追加訂購30萬枚H20晶片,以因應川普政府解除H20晶片輸陸禁令後,大陸市場強勁的需求,可見一斑。北京以「調查是否安裝後門」爲由暫緩輝達H20晶片進口,但屬於談判的小插曲,輝達繼續深耕大陸市場,前景依然可期。

隨着美中經貿緊繃氣氛的緩和,雙方在高科技、稀土管制等核心關切議題達成「休戰」默契,加上輝達CEO黃仁勳在美中之間穿梭溝通,兩岸以AI爲主導的高科技產業,有望再次緊密連結在一起。大陸有龐大的市場優勢、也有強勁的後發創新潛力,臺灣有先進製程的技術優勢、也有連結國際的樞紐地位,這些都是趙世通口中「合作基礎」與「互補優勢」的體現。

爲何在關稅戰、科技戰、逆全球化的疾風驟雨中,兩岸科技產業仍緊緊連結?這絕非特定政治力量的單向推動,而是市場自然塑造與主導的雙向融合。今年4月川普政府發動首波對等關稅戰後,外界高度憂慮兩岸經貿關係前景,大陸國臺辦也連續在江蘇、浙江、四川召開3場臺商座談會,主要是爲了穩住大陸臺資臺企,喊話臺商多參與大陸內循環。

不過,如今客觀情勢發生變化,7月底中共政治局會議討論下半年經濟工作,重申「有力促進國內國際雙循環」,透露出北京高層對未來國際經貿,持審慎樂觀態度。換言之,當大陸傳統產業因低成本優勢不再、各國以貿易壁壘防範大陸過剩產能的背景下,以AI爲代表的高科技產業,便成爲下一階段大陸在國際雙循環「突圍」的關鍵,而這恰恰是臺灣的機遇、兩岸合作的空間。

以近年來蓬勃發展的機器人爲例,臺企生產的材料和部件,已經成爲大陸機器人產業不可或缺的一環,日益受到市場關注。近日,臺資企業上緯旗下的上緯新材,獲大陸新銳公司智元機器人收購6成股份,而智元機器人的團隊核心就是被稱爲「華爲天才少年」的彭志輝。這筆收購披露後,上緯股價應聲高漲,反映市場看好與期待。

企業家找出路 政治勿擾

智元機器人收購上緯新材,是兩岸在人才、資本、技術、產業領域自然融合與互利共贏的案例,是市場力的結果。成爲對比的是,10年前大陸紫光集團坐擁官方龐大資源,董座趙偉國以政治考量喊出「買下臺積電、併購聯發科」,造成臺灣「紅色供應鏈」焦慮,這種違背市場規律的行爲,或許一時譁衆取寵,但終究會被時代淘汰,趙偉國也難逃鋃鐺入獄結局。

「一卡皮箱走世界」是臺灣企業家精神,無論兩岸或國際經貿,尊重企業家精神、尊重市場規律是根本。遇到困難自謀變通、面臨困境自找出路,務實、靈活、求變,纔是真正企業家精神。早年臺商爲追求低成本跑遍全球、努力布點,有相當部分在大陸紮根,兩岸經貿自然融合成爲政治力量切不斷的事實。如今,大陸和臺灣都擁有各自優勢產業,強強聯手一起賺全世界錢是必然結果。

近10年來,民進黨政府以分散風險、多元市場爲名,讓臺灣經濟遠離大陸,過度渲染高科技企業與大陸合作的國安風險,但企業自有打算,會有自己的策略。兩岸官方雖無來往,既有經濟合作機制停擺,加上美中關係惡化,貿易自由化枯萎、全球製造鏈重組,兩岸經濟連結雖削弱,卻未中斷。

若執政者尊重兩岸企業家找出路、求共贏的自主選擇,讓兩岸經濟在市場力量推動下自然融合,受益者必然是全體兩岸人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