旺報社評》大陸重振民企決心不會動搖
旺報社評
大陸通常於全國兩會結束後召開「中國發展高層論壇」,和全球外企溝通並釋放最新政策信號,今年高峰論壇日前在北京釣魚臺舉行。李強總理會中傳遞中方亟欲穩定外資信心的信號,稱許本土AI大模型DeepSeek、大陸國產機器人宇樹科技等「杭州六小龍」,是中國科技突破的初創企業代表。他並提出用春節經濟、兩會信號和國際變局等三個視角,來考察中國經濟的發展前景和世界形勢。
民企外企國企 一視同仁
更重要的是,李強承諾將繼續深化經濟體制改革,打通經濟循環的堵點、卡點,爲各類經營主體進一步營造良好發展環境,要對民企、外企和國企,在制度與法律基礎上一視同仁的信號。
就在論壇召開前夕,大陸稅務部門高調查辦民粹左翼聞人司馬南逃漏稅,並罰款927萬元人民幣。此舉被視爲當局與網路陡升的仇商仇富氛圍劃清界線的訊號,希望藉此安撫民營企業家不安的心,重建民企信任關係,恢復企業投資信心。自2月間習近平召開民營企業座談會開始,大陸各層級重建企業家信心、厚植民企發展活力目標明確。
探索大陸經濟轉型現階段下,民企應扮演何種積極作用?政府事權和民企經營自主性的邊界應如何確立並能遵守?公權力怎麼做到對民企有求必應,又能無事不干擾?在國際供應鏈備受政治力擾動之際,中國民企出海的效益與風險何在?政府又該如何適當護航?凡此種種從去冬今春以來,成爲大陸體制內外公開熱烈議論的話題,未有稍歇。
大陸政府爲何要大動作重振民企的經營信心和投資活力,又爲何要反覆澄清一些極左派言論造成的「民企原罪論」或「民企賣國論」陰影?答案很簡單,截至去年底,大陸民企總數突破5600萬家,佔企業總數9成2,貢獻6成GDP。民企連續6年保持中國第一大外貿經營主體地位,2024年民營企業進出口佔大陸外貿總值比提升至55.5%,對儲備外匯和穩定龐大就業人口貢獻卓着。
除經濟效益外,讓民企運營暢旺,更有戰略意義和保持政治社會秩序穩定的意涵。而出口導向民企中的領先者,多已在全球市場各領域中站穩腳跟,正朝價值鏈上游攀登,大陸政府更無自毀長城的道理。
促進民營經濟 大破大立
在面向下一世代的產業競爭中,大陸科技類民企是中國研發生態的生力軍。根據大陸全國工商聯對研發投入排名前1000家民企進行的分析,這千家企業的研發投入總額達1.39兆人民幣,佔大陸研發總經費42%,幾乎與國企研發投入並駕齊驅,特別是對裝備製造、消費品製造、計算機通信和電子設備、互聯網及相關服務與汽車製造業貢獻卓着。
這千大研發民企聘用近200萬名研發人員,已形成北京、上海、大灣區、成渝、武漢、西安等六大科創聚落。這些人才高地和研發投產成果,不僅具有經濟意義,還倒逼大陸政府部門的服務效能和執政理念的變革。
例如,各方眼下,特別是浙江以外的省市,正熱切觀察與總結培育出「六小龍」的杭州模式,究竟勝在何處。在新的創新錦標賽模式下,地方招商引資不能僅滿足於比拚優惠政策、單純減免稅費或刻意營造監管窪地,而是要以能夠提供「耐心資本」、建構穩定的法治環境,抑制行政干預市場的衝動和尊重經濟的規律爲尚。
當然,大陸民企元氣要完全恢復,並非一蹴可幾。如何整治詬病已久的政府「亂收費、亂罰款、亂檢查、亂查封」等四亂痼疾?如何遏制讓許多企業家膽寒心碎的「遠洋捕撈」等逐利性異地執法?如何讓民企享受可望且真正可及的融資信貸條件?如何解決政府對企業欠帳難還,導致經濟微循環梗阻等各種老問題,都還需大破大立地拿出解決勁頭。正緊鑼密鼓進行立法工作,正聽取各方意見以細修草案的《民營經濟促進法》,是可期待的下一張重磅答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