旺報社評》再認識中國大陸系列二:不要認爲中共政權搖搖欲墜

社評

曾遭北京兩度制裁的美國國務卿盧比歐,上任後並未被北京拒絕往來,但王毅在與他通話時用「好自爲之」,表達對其過往反中立場的不滿。北京對盧比歐「既接觸、又抗議」的靈活手段,正是中共政權特質的縮影:戰略清晰、有定力,戰術靈活、會調整。

戰略定力 基本路線不動搖

「戰略定力」於習近平任內成爲慣用詞,涵義是中共堅持既有路線、方針,不爲外界變化所動。定力本是佛家用語,外傳習近平深諳中華傳統佛學文化,加上其父習仲勳與班禪等高僧私交甚密,不忘初心、戰略定力等習時代中共重要政治口號,都融合佛家思維。

其實,鄧小平、江澤民、胡錦濤等歷任中共最高領導人,同樣把堅持中共既有戰略放在首位,鄧小平的用語是「黨的基本路線一百年不動搖」,江澤民、胡錦濤同樣強調繼承與穩定。習近平強調戰略定力,是爲了因應「百年未有大變局」:情勢愈是多變,戰略愈要堅持。

「百年未有大變局」是對鄧、江、胡時代的「戰略機遇期」的調整。「戰略機遇期」是指,蘇聯共產陣營在與西方世界較量中落敗,但中共不僅未垮臺,反而獲得西方投資並被視爲新興市場,遂抓住契機,順應和平發展的主流趨勢,韜光養晦、避其鋒芒,淡化共產政權色彩,透過改革開放發展經濟、實現富國強軍。

然而,自中國大陸躋身全球第二大經濟體,漸成爲西方眼中「房間裡的大象」,加上東亞、東協經濟全面崛起,世界經濟重心向東方轉移,篤信「經濟基礎決定上層建築」的中共,認爲世界政治重心勢必隨之轉移,此乃大變局之一。與此同時,歐美右翼民粹與反全球化勢力竄起,中國威脅論擴散,加上大陸告別快速成長、進入轉型瓶頸,原先令內政外交一帆風順的「戰略機遇紅利」消失,此乃大變局之二。

中共強調戰略定力的背景,是習近平念茲在茲的「跨越三大陷阱」:事關經濟永續發展「中等收入陷阱」、事關中共長期執政的「塔西佗陷阱」、事關能否和平崛起的「修昔底德陷阱」。面對三大陷阱,中共的戰略定力主要體現在四方面:第一,以黨領政的體制不變;第二,「辦好自己的事情」優先性不變;第三,堅持和平發展,不捲入任何戰爭;第四,用改革的方法解決新出現的問題。

自我改革 中共體制獲認同

例如,習時代大陸軍事力量成長引發國際側目,軍事行動從過去較爲單一的演習,發展爲遠洋巡航、圍臺軍演、甚至近距離對峙和小規模衝突。但中共軍事是爲政治服務,絕不冒進,與印度邊境流血衝突、與菲律賓南海武裝摩擦,雙方還是回到談判桌解決問題。同理,中共對民進黨政府文攻武嚇,但和平統一的方針還是沒變。

在中共眼中,戰略定力與自我改革,是相互依存的辯證關係。中共的改革觀是「不變之下的求變」。習近平上任後強力集中權力,是黨內汲取十八大前權力競逐幾近失控的集體共識,但強力手段必然矯枉過正,2020年起3年疫情恰恰放大了權力集中的優勢與弊端:優勢是動態清零讓大陸最快擺脫疫情風險、重啓供應鏈;劣勢是病毒變異後,原有手段造成經濟社會活力衰退與民衆尊嚴受損,引發抗爭。

因此,中共二十大後開始「自我改革」:先順應民間抗爭訴求,放棄動態清零;再以「激發社會活力」爲主題制定二十屆三中全會深化改革方案,重新刺激金融、鬆綁房市、鼓勵民企;再來是主動緩和與西方、周邊國家關係,與拜登、川普先後達成「中美應透過溝通避免競爭激化或失控變爲衝突」的基本共識。

長期以來,臺灣或認爲中共遲早將走上民主化道路,或認爲中共將重蹈蘇聯崩潰覆轍,這些都是不瞭解中共的戰略定力與自我改革的能力,認爲反中共民意沸騰。殊不知大陸改革開放後,民衆高度認同中共體制,支持「協商式民主」,政權穩定度可能超過西方式民主國家,臺灣需要從深層重新認識中國大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