旺報社評》再認識中國大陸系列五:武統並非北京官方對臺政策
社評
川普就任美國總統後,《經濟學人》整理中國大陸近兩年來與70多個國家發表聯合聲明中的涉臺表述,認爲北京正在爭取各國認同其武力統一臺灣的合法性,似有意提醒川普:別輕易放棄美國在臺海問題上的基本立場。巧合的是,剛剛結束的美日首腦峰會的聯合聲明,也首次拋出「武力改變臺灣現狀」概念。
和統早已取代武統
事實上,《經濟學人》提到的聯合聲明涉及「認同武統合法性」的論據,完全站不住腳。因爲這些涉臺表述,例如「臺灣是中國不可分割的一部分」,源於中共在外交場合長期使用的「涉臺老三句」:世界只有一箇中國、臺灣是中國一部分、中華人民共和國政府是代表中國的唯一合法政府。《經濟學人》顯然是「超譯」了。
根據國際政治現實與外交關係的親疏遠近,中國大陸與外國達成的聯合聲明中,會使用不同程度的涉臺表述。與歐美或親臺國家,一般會使用「一箇中國政策」;與較友好國家,便會進階到「一箇中國原則」;與關係密切國家,則會上升到「臺灣是中國一部分」或「反對臺獨」;與俄羅斯等「鐵桿」國家,表述會加碼爲「支持中國統一」甚至「支持以必要方式捍衛領土完整」等。
即便要解讀爲70餘國「認同武統臺灣」,至少要到這些涉臺聲明清一色升級爲「支持統一」或「以必要方式捍衛領土」纔對。所以,《經濟學人》這篇報導並不精準。這種對中國大陸涉臺立場的主觀臆測與誤讀,過去10多年來屢見不鮮,尤其臺灣輿論場上更是見怪不怪,甚至已經影響到政府決策層的認知。不過,「武統」雖然過去10年來在兩岸喊得震天價響,但對北京官方來說,只是個假議題。
中共武統或解放臺灣,於1960年代提出「和平解決、一綱四目」之後,就實質處於凍結狀態。1979年北京發表《告臺灣同胞書》,正式標誌着武統被和統取代,並延續至今。1980年代以來,浙江、福建、廣東等東南沿海地區變爲開放前沿,對臺作戰只是科目操演、政治文宣與外交造勢。特別是福建作爲對臺前線而拖累經濟數十年,但近年被賦予「融合示範區」定位,大量基建、投資在此展開,這哪是戰備動作?
延誤兩岸和平機遇
不放棄對臺使用武力,與武統臺灣是兩碼事。前者屬於被動的「後手」,而後者需要大量主動的「前戲」。不可否認,中國大陸軍力發展今非昔比,美中在西太平洋的軍力對比也呈現此消彼長之勢,但北京高層頭腦很清醒,所謂「不放棄對臺動武」本質上是刺激大陸國防現代化、提高軍事開支的理由。北京的對臺軍事動作,主要目的是「不戰而屈人之兵」以及震懾外部勢力介入,至於兩岸如何和平統一,則根本上取決於大陸自身「發展進步」。
大陸涉臺學者王英津在去年底一場研討會的論述,可一窺北京菁英的心態。他認爲:大陸完全有能力軍事解決臺灣問題,且若真要動武,外國不敢介入,但以大陸目前實力與發展狀況,未必能安然渡過動武后的國際制裁,所以「當前統一的條件和時間並不十分成熟」,北京不會輕易啓動《反分裂法》,除非臺獨和外部勢力觸犯紅線或「倒逼」,纔不得不出手。
王英津這篇論文的潛臺詞是:大陸現階段仍在積累兩岸統一的條件。換言之,大陸仍願意「等」三個時間點的到來:一是臺灣民衆正向看待統一,不排斥大陸;二是大陸的綜合實力尤其是經濟可以完全獲得全球性支配地位;三是大陸有充足信心確保統一後臺灣長治久安。可見,與其說有「統一時間表」,不如說有「發展時間表」,大陸愈發展、臺灣愈接受大陸、統一愈是水到渠成。
和平解決兩岸問題,既是兩岸主流民意,也是國際主流期待。當然,和平解決需要雙方平等協商、程序正義,進而認可共同安排。臺灣若將大陸對臺政策視爲武統、併吞,其實是把自己置於兩岸關係的不平等地位,也是在自我洗腦、催眠,一再延誤和平解決的機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