旺報社評》大陸並無併吞臺灣的選項
旺報社評
國民黨副主席夏立言在「連胡會」20週年研討會上表示,歷史經驗顯示,只要遵守《中華民國憲法》和《兩岸人民關係條例》對兩岸同屬一中、非國與國關係的定位,大陸《反分裂國家法》中的非和平方式就沒有適用的機會,夏立言這段話一針見血點破民進黨反中論述的盲點。
遵守憲法 無懼反分裂法
民進黨宣稱北京對臺政策的最終目標是吞併臺灣,並依此建構一套以對抗爲主軸的兩岸論述。依照這套論述,所有陸方主辦的「兩岸交流」都是統戰活動,本質是以滲透和控制檯灣爲目的,必須抗拒;另一方面,中共對臺「不放棄武力」,就是企圖侵略、佔領臺灣、消滅中華民國,臺灣須加緊備戰、並聯結國際支持,否則就會重演228歷史悲劇。
平心而論,從陳水扁、蔡英文兩位前總統到賴清德總統,歷屆民進黨政府都曾向對岸釋出不同程度的善意,期待兩岸對話、協商、交流能夠維繫,但在對抗式的兩岸論述與政策指引下,大陸不予理會。民進黨執政已連續16年,至少將再持續3年,臺海頻頻爆發危機,民進黨藉機再強化社會反中意識,一再用對抗式論述進行情緒動員,擴大選票基礎,每次總統大選都屢試不爽。
特別是2022年俄烏戰爭爆發後,無論是民進黨政府,還是西方戰略界,都不由自主地把俄烏戰場代入兩岸之中。鷹派色彩濃厚的美國前國安顧問博明,提出要將臺海變成「沸騰的護城河」,美軍印太司令帕帕羅也鼓吹「地獄情景」,美方敦促臺灣準備巷戰、不對稱作戰、打造全民防衛體系,民進黨照單全收,並更加激進地奉行對抗式兩岸論述。
自「和平統一、一國兩制」確立爲對臺基本方針後,大陸實質上已經廢除了軍事佔領臺灣的選項。和平統一,意味着大陸全力爭取臺灣民衆自願接受統一,所以纔會有「寄希望於臺灣人民」的論述,也纔會有促進兩岸交流、協商的政策;一國兩制,意味着大陸主張即便在統一之後,臺灣也會實行與大陸不同的制度、由臺灣人民依既有方式展開治理,至於統一後的「一國」如何安排,也是兩岸可以協商的議題。
上述政治架構之下,大陸對臺武力部署僅兩個功能:一是防止外國佔領臺灣或臺灣實現法理臺獨,「把臺灣從中國分裂出去」,屬於防禦性質;二是「以武促談」,提醒臺灣政界和社會:兩岸仍未終止敵對或內戰狀態,只有談判才能保證臺海和平穩定,希望談判建立軍事互信機制,訂定永久和平架構,展示武力的目的不是爲佔領或征服臺灣,而是政治立場的宣告。
和戰兩手 戰是爲和服務
所謂侵略或佔領臺灣完全是假議題,即便是中共在臺海的軍演,也是透過武力敦促臺灣回到一中架構下的兩岸談判桌。夏立言口中「非和平方式根本沒有用的機會」,正是完整掌握了北京對臺政策的深層次邏輯,這也是從2005連胡會到2015馬習會,兩岸關係可以走向和平穩定、正向發展,雙方政府、政黨、地方、民間都能展開良性互動的原因。
自2016年民進黨重返執政,大陸對臺軍事施壓日增,但更趨近「以武逼談、圍而不打、兵臨城下」之策略。相較1990年代大陸以舉行大規模搶灘登陸演習迴應李登輝訪美,最近10年來解放軍涉臺訓練科目不再以「登陸佔領」爲核心,而以拒止國際力量干預、破壞臺灣戰時供給體制、截斷逃亡路線爲主。換言之,大陸對臺「最後選項」的腳本,應是透過極限施壓與點穴式軍事打擊,致使我政軍體系癱瘓、「逼」出兩岸和談。但如果真到那一步,臺灣還有多少談判籌碼、底氣和空間?
大陸對臺固然有「和戰兩手」,但「戰」是爲「和」服務,保留武力是爲促成談判。民進黨倒果爲因,以大陸必將對臺採取軍事行動、實行軍事佔領,來逆向演繹兩岸論述、制定對抗式政策,導致兩岸敵意螺旋不斷上升,反而使戰爭一步步成爲自我實現的預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