旺報社評》中美AI爭霸 臺灣的選擇
社評
全球科技競爭浪潮持續,人工智慧(AI)已成爲中美兩強角力的核心戰場。爲突破美國科技制裁與封鎖,大陸透過舉國體制在AI賽道上全力衝刺,不管是基層的人才培育,或是底層技術的開發,再或是全新場景的應用,發展AI成爲全民運動。
大陸AI基礎教育普及
7月底上海世界人工智能大會(WAIC),35萬張門票銷售一空,場外竟有人兜售黃牛票。會場上,不只看到科技大廠與專業人士穿梭,更看到一般民衆在瀏覽,還有中小學老師帶着學生課外教學,讓孩子們感受AI爲日常生活帶來的改變。
全面普及AI基礎教育,讓AI知識向下紮根,是大陸AI發展的基本國策。去年底,大陸教育部發布《關於加強中小學人工智能教育的通知》,要求將AI作爲通識教育納入地方或校本課程,並在2030年前達到AI教育普及化。隨後北京、廣東等多個省市,將AI課程納入中小學授課體系,並編寫相應教材。
根據社羣平臺LinkedIn《全球AI人才報告》,大陸AI人才全球佔比16.4%,僅次於美國。史丹佛大學發佈的《2025年人工智慧指標報告》指出,大陸AI學術論文發表數量超越歐美,躍居世界第一,佔全球總量約23.2%。AI專利覈准數量中國早已超越美國,而且差距愈拉愈大,2023年達55.5%,續寫歷史新高。
AI產業與投資佈局方面,大陸也是不落人後。大陸信息通信研究院統計顯示,大陸AI新創企業超過5000家,不僅涵蓋半導體晶片生產與製造,也包括生成式AI演算法的技術層,及各類產業的應用層,已構築完整的產業鏈。
根據大陸人工智慧研究院院長杜雨的觀察,在這5000多家AI新創企業中,已長出108家獨角獸(估值在10億美元以上的未上市櫃公司)。相較於美國AI新創企業家數約1萬3000多家、獨角獸企業131家,總家數雖不到美國的一半,但生成獨角獸的比率卻幾乎是美國的兩倍。意味大陸AI新創企業具有較高平均素質,募資更容易獲得市場青睞。
大陸互聯網絡信息中心報告指出,大陸AI產業已連續多年維持20%以上的增長率,各種新型態的AI應用、產品及服務如雨後春筍般冒出,對全球AI發展的影響力與日俱增。譬如,引起全球高度關注的DeepSeek,儘管沒有最先進AI晶片,但獨特的演算法技術,使其上線短短不到一個月時間,全球日活躍用戶就突破3000萬人,成爲用戶增速最快的生成式AI應用軟體。
臺灣有優勢難成大事
大陸AI發展雖面臨美國阻撓與重重壓力,但華爲、寒武紀及海光信息等AI晶片大廠紛紛突圍,DeepSeek與元始智能等注重AI大語言模型的新創企業崛起,都說明大陸在全球AI高度競爭中,憑藉着舉國體制優勢,有能力走出自己的道路。
有人認爲這種模式是在透支未來,可能提前消耗未來的市場需求,進而導致泡沫化。不過,面對全世界的AI軍備競賽,迎頭趕上是沒得逃避的選項。更何況,從整體政策佈局來看,大陸所追求並非AI產值快速提升,而是基礎教育的人才培育及產業鏈的完整性,讓大陸在AI發展上更有底氣。
檢視臺灣近年來AI產業的投資與策略佈局,不難發現臺灣雖擁有部分製造優勢,但難成大事。一方面,受限於兩岸政治氛圍,經貿合作與投資的機會大幅縮減。另一方面,美國長臂管轄權威脅如芒刺在背,廠商必須站隊美國AI陣營。
美國強勁的AI需求,帶動臺灣出口、推升經濟,站隊美國看似無誤。但把時間拉長來看,這是對的嗎?臺灣是不是應該要有更多的選擇?隨着時間推移,大陸AI產業若發展愈來愈好,全球市佔率愈來愈高,是否代表臺灣的損失?
川普政府轉向自保,要「讓美國再次偉大」,不但要求臺積電赴美國投資,還要求以「科學園區」模式轉移半導體產業,臺灣唯一優勢產業,會不會隨之流失,進而傷害整體經濟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