旺報社評》新雅爾達密約陰影下的臺灣
社評
「雙普通話」討論結束烏克蘭危機引起舉世矚目。在川普的壓力下,基輔接受美國提出的停火30天建議,俄羅斯普丁總統附和美國的提議,但戰場優勢帶來的底氣,讓他堅持原先的嚴苛條件。俄烏戰爭進入外交戰,背後涉及的大國博奕與世界格局的鬥爭,臺灣不能只是隔岸觀火,而要從中尋找亂局中的生存之道。
雙普通話 吃定烏克蘭
普丁所謂的「衝突根源」是指烏克蘭加入北約,其「特別軍事行動」的目的是迫使烏克蘭「非軍事化」、「中立化」、「去納粹化」,並要求基輔放棄烏東地區,這些條件讓基輔十分爲難,停火協議達成不易,雙方恐怕還有一段血腥的廝殺。普丁之所以不願就此停火,除了戰場上的步步進逼,還有吃定川普急於求和可能作出的讓步。
川普急於結束烏俄戰爭的原因衆說紛紜,除兌現競選承諾外,亦有「聯俄製中」戰略合作的說法,但參酌他對加拿大、格陵蘭以及巴拿馬的企圖,更多人擔心美俄的合作,是爲達成「新雅爾達密約」,爲強國劃分勢力範圍做準備。
最新一期《外交事務》期刊登出美國學者文章透露此一擔憂,作者認爲當今國際政治格局頗似第二次世界大戰即將結束之際,當年美英蘇三國領袖急於結束戰爭、安排戰後歐亞大陸勢力範圍,而有《雅爾達密約》的簽訂,19世紀到20世紀初期的強權政治暗流,21世紀又蠢蠢欲動。
俄羅斯要求烏克蘭接受領土損失並放棄加入北約,美國不但要烏克蘭接受嚴苛的停火條件,還要求烏克蘭釋出礦產資源作爲償債,都標誌着地緣政治的迴歸,大國向弱國發號施令、予取予求。如果美俄在烏克蘭各取所需,默認烏克蘭爲俄羅斯勢力範圍,那麼川普對加拿大、格陵蘭和拉丁美洲提出的要脅也就理所當然。大國削弱鄰近弱國主權建立勢力範圍就可能成爲新的常態。以大國之間默契配合,互不干涉彼此勢力範圍的政治秩序,將成爲主導21世紀國際政治的主流。
許多論者認爲,如果美俄可以對周邊國家聲索勢力範圍,崛起中的中國對於臺灣與南海主權爭執自然可以比照辦理。並且美國、中國和俄羅斯如果都同意避免核戰符合它們的切身利益,承認彼此的勢力範圍正可以作爲阻止局勢升級的機制。川普擔心發生第三次世界大戰,邀中俄裁減核武,正是反映這種想法。因此,結束烏克蘭戰爭的談判可能類似雅爾達會議,只是英國角色被中國取代,世界三分天下。
新三巨頭 棄臺論再起
美國未停止對中貿易戰,但是大國競爭不會僅限於關稅單一博弈。大陸也表明無論是貿易戰或任何形式的戰爭都奉陪到底,就是體認中美鬥爭的層面可能擴大,層級也可能升高,因而預做準備。若關稅博奕順利結束,美中就臺灣問題達成階段性交易,譬如明確「反對臺獨」就很有可能,畢竟川普愛交易、可交易。
川普致信給伊朗最高領袖表示願意恢復核談判,中俄伊三國也舉行三邊會談,可見俄烏談判的涵蓋面遠比歐洲來的更爲寬廣,中國在其中有一定的角色。
上月底烏克蘭總統澤倫斯基在全世界面前被美國正副總統當面羞辱,幾乎可確定烏克蘭已被美國拋棄。「今日烏克蘭,明日臺灣」的口號從原本支持烏克蘭抵抗強鄰的同仇敵愾,變成兔死狐悲、物傷其類的自憐,許多人對川普會不會同樣出賣臺灣產生疑慮。
臺積電赴美投資加碼千億,產能加速轉移美國,讓臺灣人頓失所依,擔心地緣經濟戰略價值被掏空。最近兩位美國學者在《外交事務》期刊文章指出,臺灣在第一島鏈的價值已失,不若日本與菲律賓重要,呼籲美國避免刺激北京,不要捲入不值得打的戰爭。美國智庫圈「棄臺論」再起,臺灣地緣政治的價值受到檢驗。
世界各國面對川普、普丁、習近平「新三巨頭」的互動,開始奔走串聯,唯恐在新世界格局中失去重大利益或殃及池魚,賴清德政府不能體察國際格局的突變、臺灣民心的浮動、對和平安穩環境的渴望,卻升高朝野對抗與兩岸對立,怎不令人心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