旺報社評》十五五規畫的臺灣元素

社評

北京近日舉辦16場「高質量完成十四五規畫」新聞發佈會,從經濟社會發展、能源、數位建設等方面,總結「十四五」的成就。「十四五」收官之際,大陸加緊編制「十五五」規畫。即將於10月間召開的中共二十屆四中全會,主要議案就是十五五規畫。

做大兩岸共同市場蛋糕

五年規畫是大陸經濟社會發展的指南針和路線圖。大陸從1953年起開始制定「五年計劃」,於2006年更名爲「五年規畫」至今。一字之差反映出大陸制定規畫的變遷,既堅持透過規畫引領發展,亦能務實調整其本質與外界的觀感。五年規畫具有清晰的現實導向,是理解大陸發展路徑的關鍵。

近年來,世局風雲變幻,黑天鵝事件和不確定因素陡增。面對變局,大陸更重視戰略規畫,爭取以不變應萬變。大陸準備用「十四五」、「十五五」、「十六五」3個五年規畫,力圖到2035年基本實現社會主義現代化。作爲實現2035年重大戰略目標的開局,即將畫上句點的「十四五」,成績單頗爲亮眼。

據統計,「十四五」期間大陸經濟增量預計將超過35萬億元人民幣,相當於再造一個長三角經濟區。在新冠疫情、中美經貿摩擦等突發挑戰之下,大陸通過了壓力測試,不僅守住經濟增長底線,而且在科技創新、人工智慧、綠色經濟等前沿領域開闢新局。

不過,大陸在「十四五」時期也遭遇較大經濟下行壓力、內需不足等問題,這也將是「十五五」時期需要面對的挑戰。今年以來,聚焦「十五五」規畫編制,大陸社會各界開展廣泛的「頭腦風暴」,包括歷時一個月的網路徵求意見活動,以及智庫學者的前期課題研究等。從中可見,民生、消費、科技、社會福利等關鍵詞,將成爲「十五五」時期的重要發展線索。可以預期,大陸將在「十五五」期間,着眼增強經濟的內生動力,提升民生福祉,釋放需求潛能。對此,大陸需要透過持續改革調整社會結構與分配格局,同時營造鼓勵創新的政策環境,激發更多活力。

追溯過往的五年規畫,臺灣因素不可或缺。早在「一五」計劃中就曾出現臺灣元素。自「九五」計劃開始,對臺工作成爲「五年計劃」的專段,2011年「十二五」規畫首次將對臺部分獨立成章。2021年「十四五」規畫根據兩岸形勢變化,務實調整了涉臺政策,針對在大陸工作生活的臺灣同胞開放更多的機會及同等待遇。大罷免大失敗爲兩岸關係帶來新機會,「十五五」規畫應體現更多臺灣因素,臺灣高科技產業在美國關稅壓力下,將大舉投資美國之際,更要從「兩岸中國人」共同利益角度,爲兩岸未來五年經濟合作與文化、人員交流提供方向性指引。

升級增進臺胞福祉思路

首先,未來五年,在資訊科技、生物醫藥、AI、新能源等領域,兩岸可以優勢互補,做大共同市場蛋糕,聯合打造共同產業鏈。對此,大陸不妨拿出更多真金白銀,吸引臺灣弱勢製造業及服務業,參與大陸消費升級和製造創新上,支持臺商臺企參與「一帶一路」和區域協調發展相關政策。

其次,大陸可進一步升級「十四五」規畫增進臺胞福祉的思路,出臺更多完善保障臺胞在大陸享受同等待遇的政策措施,加強臺青創業就業示範點建設,鼓勵更多臺青來大陸學習、創業、就業、生活,推廣建設更多兩岸合作區域與平臺。

大陸在相關政策制定過程中,可更精準細緻,並在政策落地後建立效果追蹤、意見反饋的評估機制,不斷優化調整,切實解決臺胞在大陸遇到的問題,增強臺胞在大陸的獲得感、便利感和幸福感。此外,完善臺灣各界人士發聲管道,鼓勵臺商、臺師、臺青等積極向大陸「十五五」規畫提出建設性意見建議,爲兩岸經濟合作、人文交流創造更好的民意氛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