時論廣場》明年總預算國防至上 產業失衡(張元祥)
臺灣的財政況能否長期支撐「國防支出」一枝獨秀的預算結構讓人擔心。(本報資料照片)
預算編列反映政府未來執政的重心,行政院21日拍板中央政府2026年度的總預算案,「國防至上,發展退位」可說是賴政府第二本預算書留給社會最深刻的印象。
兩岸關係嚴峻,美方壓力甚巨,再加上賴總統之前承諾「國防預算將達到GDP的3%以上」,因此,外界原本就預期明年度國防預算會大幅增加,甚至總金額可能會突破8千億元,但「沒有民進黨辦不到,只有大家想不到」,最後數字出來仍讓一堆專家學者跌破眼鏡。
明年度國防經費支出5614億、海巡署支出371億、特別預算1792億、非營業特種基金654億、退輔會退除役官兵退休給付1064億,合計國防相關支出高達9495億元,佔GDP(國內生產毛額)的3.32%。這將是自2009年以來,我軍費佔比首次突破3%關卡。
2026年的國防支出與2025年相較,增加金額高達897億元,佔比更從今年的15.7%大幅躍升爲明年度的18.1%;此外,今年前3大支出部門分別爲「社會福利支出」(8155億元)、「教科文支出」(5829億元)以及「國防支出」(4591億元),排名第3的「國防支出」與排名第2的「教科文支出」仍有高達1238億元的差距;雖然明年度「國防支出」仍居於政府歲出第3大部門,但是與「教科文支出」差距僅有78億元,如果趨勢不變,快速成長的「國防支出」極有可能在後年成爲第2大支出部門,甚至直逼「社會福利支出」。
賴政府的預算「成績單」,或許能讓美方「稍感安慰」,但也不免讓人擔心,不論在臺積電赴美投資與國防預算佔比上,臺灣讓步過快,反而可能失去未來臺美談判的籌碼與縱深。
相較於國防支出大幅成長,政府其他部門的預算編列顯然就缺乏亮點。「社會福利支出」佔比從今年的27.9%下滑至明年度的27.4%;「教科文支出」佔比從今年的19.9%下滑至明年度的18.3%;「社區發展及環境保護支出」佔比從今年的1.0%下滑至明年度的0.9%。
更讓人憂心的是,面對美國高關稅衝擊,臺灣面臨產業海外投資設廠以及產業轉型關鍵時刻,國內投資前景不明,也增加未來經濟成長與就業環境穩定的變數,更需要政府協助產業發展與經濟投資,但是,「經濟發展支出」佔比也從今年的14.3%下滑至明年度的14.1%。
這其中,賴清德競選政見「五大信心產業」明年度預算成長至287億元,增幅達到30%,「AI新十大建設」預算成長至311億元,增幅更高達84.8%,但讓人憂心的是,明年整體「經濟發展支出」佔比卻是下滑的,顯然政府眼中還是隻有高科技產業,漠視將承受美國高關稅重擊的傳統產業,恐使臺灣產業發展更失衡。
明年度總預算還有一個非常弔詭之處。114年中央政府總預算歲出部分編列3兆1325億元,立院審議刪減2075億;但115年中央政府總預算,即使國防預算大幅增加,也納入《財劃法》修訂新增對地方釋出的4165億元,但仍僅編列歲出3兆350億元,不僅低於去年原編列數,即使考量「收支短差」及「債務還本」,再加上兩項特別預算,舉債規模也爲4千億元。讓人不禁懷疑,過去1年,政府哭窮、攻擊在野黨亂砍預算,癱瘓中央政府「是在哈樓」嗎?
長遠而言,臺灣的財政況能否長期支撐「國防支出」一枝獨秀的預算結構讓人擔心。疫情過後,由於AI與ICT相關產業的高速發展,臺灣稅收狀況堪稱近年最佳,近3年超徵稅收總額高達1.3兆,但民進黨立委仍稱「史上最困難的財政困境及最難編列的國家政府總預算案」,行政院長卓榮泰也說,明年度總預算案編列非常困難,令人不解。
整體而言,臺灣明年度中央政府總預算出現「部門成長失衡」的狀況,顯然,這並非理想而健康的狀態。明年度國防支出佔比達到GDP的3%目標之後,民進黨政府究竟想將國家發展帶往何處?賴清德與卓榮泰恐怕需要更長遠的思考並對全民說明白。
(作者爲東吳大學政治系兼任助理教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