時論廣場》黑熊學院自砸招牌(張元祥)

曹興誠對於藍營批黑熊學院「不救災搞罷免」迴應黑熊學院是訓練學院,「憑什麼要去救災」。(柯毓庭攝)

丹娜絲颱風7月初對中南部地區造成嚴重影響,不僅掀翻大量房舍屋頂,重創電線杆與基地臺設施,造成高達30萬戶停電,通訊與聯外道路中斷,部分地區甚至淪爲孤島,甚至多日後,民衆才陸續透過社羣媒體得知嘉南偏鄉嚴重的災情。

國軍設備完整,機性動高,紀律嚴明,過去都是救災的主力,但是此次丹娜絲來襲,正好遇到漢光演習結合縣市城鎮韌性演練,無法如過去動員大部隊救災,更凸顯一旦發生戰爭時,民防救災與社會韌性的重要性,民間不僅要有完備的力量可以自救,最好也有餘力支援國防。

而這不就是「黑熊學院」最愛宣傳的民防重要性?資訊作戰、軍事科普、衛生救護及避難規畫是黑熊學院的四大核心課程,號稱是爲提升臺灣社會面對戰爭與災害的韌性,培養自我保護、守護他人的能力。曹興誠更宣稱將投入6億元,目標是訓練300萬名區域防衛的「黑熊勇士」。

那爲了讓漢光演習不中斷,政府救災能力有限時,社會當然會寄望於成立已有4年,拿了不少政府補助的「黑熊部隊」是否可以大顯身手,讓全世界看到臺灣社會的力量與自我防衛的決心。

然而,日前國民黨立委徐巧芯質疑「罷團不去救災卻只推罷免」、「300萬黑熊勇士怎麼沒派公民救災」時,曹興誠卻回嗆,黑熊學院是在面對戰爭時,幫大家增加防衛韌性,「憑什麼要去救災?」。這番話惹來不少網民質疑,難道黑熊學院只會賣急難包、賣課程,卻無法實際應用所學?

這次風災,黑熊學院與沈伯洋、曹興誠不僅放棄了藉由救災實際演練,測試平日訓練的成果,以及動員各地「黑熊勇士」的能力,還嗆說「憑什麼要去救災?」簡直是自砸招牌,讓人看破黑熊學院的成立也只是一種政治工具,主要是用來做認知作戰的。

黑熊學院當然沒有「義務」要投入救災,但是,當沈伯洋與曹興誠享受大量媒體光環與政府資源的同時,卻不能以「同理心」撫慰災民,不能以「行動力」馳援救災,這當然會讓外界質疑:如果連救災都不願意投入,遇到真正戰爭時,人民真的找得到黑熊勇士幫忙嗎?說到底,原來黑熊勇士出動也是要「挑戰場」的。而大罷免纔是曹興誠和沈伯洋眼前最重要的戰場,自然沒空救災。

關於黑熊,曾經有一個美麗的傳說。黑熊在布農族語中是「Tutumaz」,原意爲「英雄」,漢名音譯爲「託瑪斯」。相傳黑熊曾和布農族人一同抵抗外族及野獸侵襲,後來族人與黑熊訂下誓約,一同居住在玉山山脈中,黑熊在高處駐守,抵禦外敵,互不侵犯,從此布農族人在野外遇到黑熊也不再害怕,甚至成了牠們的守護者。

曹興誠霸氣回嗆一句「憑什麼要去救災?」不僅傷了災民的心,也讓黑熊學院失了民心。這種「任性」,完全看不出黑熊學院到底有什麼能耐,可以增加臺灣民間的防衛「韌性」。(作者爲東吳大學政治系兼任助理教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