升高兩岸對立 嚴重戰略誤判
近期大陸向臺灣拋出想恢復民間交流的具體措施,我方似強硬以對,更以國安或統戰爲由取消部分學術交流。圖爲賴清德總統(前排左)20日在教育部長鄭英耀(前排右)陪同下參加全國大專校院校長會議。(總統府提供)
近期大陸向臺灣拋出想恢復民間交流的具體措施,我方似強硬以對,更以國安或統戰爲由取消部分學術交流。如果只是民進黨的談判策略,先蹲後跳,那還好說;如果這背後是以拉高兩岸對抗,來轉移川普2.0對臺灣的挑戰,將是重大戰略誤判。
大陸近期以返回「韜光養晦」應對川普2.0,全力搞好內部經濟,與歐日等國家修復關係。在兩岸關係上,在我方呼籲大陸先開放組團後,北京也宣佈將開放福建與上海居民組團到臺灣本島,並透過臺灣旅行業者申請踩線團,我方先是提出要以旅遊小兩會商談爲前提,並封殺上海臺辦來臺參與臺北燈節,甚至端出軍機擾臺也是開放民間交流的判準,最新則是以廣州暨南大學由統戰部主管,取消其學歷採認,禁止臺灣各學校與其學術交流。
北京去年6月發佈懲獨22條,去年520至今已舉行過「聯合利劍-2024A、B」兩次演習,對兩岸關係造成衝擊,正是如此,反證民間交流的重要性,兩岸缺乏人員往來,各自鷹派坐大,仇恨上升,許多決策都是不瞭解對方情況下做出。
美國總統川普就職後,中美間仍在相互試探,美國反中不變,也想與大陸談成更大筆交易;川普與俄羅斯總統普丁瓜分烏克蘭戰後局勢,不再指責俄羅斯是侵略者,讓民進黨當年的「今日烏克蘭,明日臺灣」的抗中保臺牌失靈,一時之間罵川普也不是,挺烏克蘭也不是。
面對外部環境的高度不確定性,政府高層似乎想用主動升高兩岸對立,以轉移川普2.0的挑戰,這完全是倒果爲因。
恢復民間交流,再慢慢建立互信管道,屆時無論懲獨22條或減少共機擾臺,都可以有協商的方法。當歐盟都在討論,如果美國難以依靠,只能強化與中國合作,兩岸沒有理由不恢復民間交流。
兩岸有互信機制,大陸就不用拉高籌碼,看能否就臺灣等核心利益上,與美國達成交易;面對川普的索要,臺灣既能主動穩住兩岸關係,也不用全看美國臉色,對兩岸都是雙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