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菲防務合作存在兩大戰略誤判

項昊宇近日,日本防衛大臣中谷元到訪菲律賓,與菲防長特奧多羅舉行會談,雙方決定進一步深化防務合作,包括加快推動《互惠准入協定》生效、擴大防衛裝備轉移和技術合作,以及啓動《情報保護協定》談判。中谷元還造訪菲北部空軍基地,考察日本出口的防空雷達。日菲防務合作背後暴露出的對抗性戰略思維,是兩國固守偏執戰略思維的體現,存在重大戰略誤判風險。日菲安全關係“準同盟化”和美日菲三邊合作“機制化”,是拜登政府後期亞太地緣政治格局的一個重要變化。日菲的戰略接近,有着兩國相互借重需求和美國背後推動的雙重驅動邏輯。就日菲雙邊而言,兩國在南海問題上找到了利益契合點。正如中谷元行前在記者會上所說,菲律賓位於“具有重要戰略意義的地區”。南海不僅是日本視爲“海上生命線”的關鍵戰略通道,也是制衡中國地區影響的重要戰略抓手。過去兩年,菲律賓在南海頻繁挑動爭端,扮演了對抗中國的“急先鋒”角色,成爲日本深度介入地區安全事務的主要借重對象。日本通過向菲律賓出口軍事裝備,謀求助菲提升海上監控“執法”能力,在更大範圍內追蹤中國海警和海軍在南海的活動。而隨着日菲防務合作的深化,也使日本自衛隊有更多機會“借船出海”,擴大在南海地區的軍事存在,並助推日本武器裝備“走出去”,加快實現自我軍事鬆綁的“正常化國家”進程。就外部因素而言,日菲合作離不開美國的後盾支持。拜登政府在其執政最後一年,舉辦首次美日菲三邊峰會,開啓了三邊合作的機制化進程,補齊了美國“印太戰略”佈局的關鍵環節。美國藉此拉緊了亞太盟友體系,美日菲與美日韓、美日澳、美英澳(奧庫斯)等一道,初步構成一個圈層嵌套的複合型、網格化“印太”小多邊機制。相較於其他幾組小多邊機制,美日菲合作表現出更加鮮明的地緣政治色彩和對抗性戰略意圖。三方在合作中頻繁提及東海、南海甚至臺海,反覆宣稱“不允許單方面改變現狀”,明裡暗裡把矛頭對準中國,表現出“島鏈遏華”“以海制華”的戰略指向。就在拜登下臺前一週的1月13日,美日菲三國領導人舉行了視頻會談,討論了三邊海上安全合作及中國在南海的活動。隨後,日本外相巖屋毅訪菲,再度提及南海問題及海上安全合作。1月17日至18日,美國“卡爾·文森”號航母打擊羣與菲軍艦在南海開展了活動。而隨着特朗普的強勢迴歸,美日菲三邊合作也面臨重大考驗。儘管特朗普方面在同日菲的高層接觸中重申了對兩國的安全承諾,但顯然美新政府關注重點尚未轉向亞太,對南海地區的投入更是“有心無力”。這也引發日菲兩國對美安全承諾“口惠而實不至”的擔憂。尤其是最近目睹了烏克蘭被“拋棄”、歐洲盟友被“越頂”的慘淡現實,日菲兩國難免會產生戰略焦慮,這也使得日菲加強防務合作更像是“抱團取暖”之舉。在美國安全承諾不再可靠的情況下,日菲雙方的相互借重,似乎也摻雜了更多的“私心雜念”。日方想要通過助菲推進武裝部隊現代化,提升海上監視和“執法”能力,幫助日本軍工產業搶灘東南亞市場,菲方則想要藉助日本支撐其在南海同中國對抗的底氣,同時也想從日本獲取更多經濟援助和投資。鑑於東南亞地處聯結印太兩洋的戰略要衝,美國想要維護地區霸權,必然不會放棄南海這一牽制遏壓中國的戰略抓手,菲方也想利用南海問題將其戰略效用發揮到最大,日本則希望藉助美菲制衡中國在南海的影響,三方的戰略契合點使其合作動能猶存。至於三方安全合作能走多遠,主要取決於美方態度和行動。日菲憑藉其特殊地緣戰略價值和對美“忠誠度”,或許會繼續得到特朗普政府的青睞,但這種重視能否轉化爲美國實打實的戰略投入和軍事支持,至少從特朗普對歐洲的做法來看,似乎要打上一個問號。日菲固守偏執的地緣政治對抗思維,習慣於充當美國遏華的“馬前卒”,新形勢下暴露出兩大戰略誤判風險。首先,兩國一味挑動南海矛盾對立,不僅違背亞太和平合作的大勢,難以得到地區國家的認同支持,最終也可能因高估特朗普政府幹預南海事務的決心,而陷入被美國“拋棄”的戰略困境。其次,日菲將防務合作重點放在針對中國的海上監視體系和介入南海島礁爭端的能力建設上,也低估了中方維護領土主權和海洋權益的意志,這種冒險性的投機主義行爲也終將反噬兩國自身的安全利益。(作者是中國國際問題研究院亞太研究所特聘研究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