隔海問診 兩岸誤判風險增

近年「聽牀師」大行其道,許多爆料無從查證。圖爲大陸「十一」將至,天安門廣場上擺放巨型花籃,吸引遊客駐足。(中新社)

中美對抗後,兩岸關係惡化,大陸內部嚴管,先是臺灣的大陸研究,逐漸偏向防禦性的內政研究,如今,在大陸訊息的獲取上,真正打聽到的第一手資訊少之又少,反之中南海聽牀師當道,還被國內許多政治人士奉爲圭臬,恐增加兩岸誤判的風險。

中美於2018年走向對抗後,適逢民進黨執政,兩岸官方至今無接觸,加之碰到新冠疫情,許多疫前的民間交流未恢復,不少臺灣學者視到大陸爲畏途;與此同時,每天都有許多以「國安人士」或「黨政人士」對媒體放話,涉及中共內部者,千遍一律爲:權鬥論,把所有大陸問題全化約爲權力鬥爭,如此推衍出掌權者不穩。

這類放話者的消息來源,大多爲所謂中南海聽牀師,以大陸在海外人士居多,對北京官場描述充滿各種小說情節,沒有一件事不是陰謀、沒有一件事不是權鬥,有時在千百篇聽牀師的貼文中,剛好命中一篇,其他九成都是假訊息。

訊息需要判讀然後做出應處,如果缺乏第一手的情報管道,把許多中南海聽牀師以假亂真的訊息當成珍貴情報,必對中共政情做出錯誤判斷。聽牀師當道,不光是臺灣的問題,國外瞭解中國的管道,也是少得可憐。但臺灣作爲面對大陸第一線,理應是研究中國的權威與訊息集散地,如今政府在預算上,除備戰以外,對此似乎不大力投入,也難怪正統的研究乏人問津,聽牀師炙手可熱。

曾有外國官員熟識替北京高官療養的真正聽牀師,以此得到不少中南海情報;如今許多人是對中共隔海問診、空中抓藥,恐怕是病急亂投醫,藥到命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