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欽專欄》被誤判的兩岸關係

李大維日前發表新書,書中揭露臺美特殊管道對話、川蔡通話等秘辛。(資料照/王英豪攝)

蔡英文愛將李大維最近出書,其中一段爆料引起熱議,他說一位美國情報界退休人士訪臺時曾透露,中方智庫對於蔡英文的就職演說原本反應正面,但臺灣數位「前政治人物」出於私利,竟致電大陸勸說不該接受,最終導致兩岸關係惡化。

許多人分析李大維這段爆料背後的用意可能在指控藍營,也有人認爲是蔡陣營有意證明自己過去本有能力維持兩岸穩定,藉以對比賴政府的無能。且不管他的真實意圖爲何,單純就這段爆料來說就十分值得商榷。

2016年蔡英文發表完就職演說,大陸的態度確實經歷了大轉彎,當時輿論界就各種爆料不斷,有意思的是,民進黨內部一開始就有一種說法,認爲是藍營內部直接找到北京,且指名帶姓,就跟李大維現在的爆料如出一轍。換言之,即便美國情報界退休人士的說法爲真,也不意味着這是蔡政府內部第一次聽到這一說法,美國人的話只不過是印證了他們的固有認知而已。

持平而論,如果大陸真能接受蔡英文的說辭,國民黨內會出現不滿情緒是可以預見的,要求藍營必須堅持九二共識,而綠營卻只需要承認九二歷史事實,藍營當然會認爲這是厚此薄彼。但是,若說大陸會因爲藍營的不滿就在重大決策上改弦更張,這也未免過於高看了國民黨的影響力,也對大陸的戰略意圖存在明顯誤判。

實際上,蔡英文也並非第一次正式提出「歷史事實」的說法,大陸當然也提前根據蔡的這一說法做了正面看待的決策。那麼爲何大陸又忽然提出「未完成的答卷」一說,更進一步言,這份答卷到底考的是兩岸關係,還是別的?

臺灣社會在研判大陸對臺決策時,常常陷入本位主義的窠臼,容易單純就兩岸論兩岸。但大陸並非如此,思考兩岸關係必須納入中美關係來綜合考量自然是常識,事實上更爲廣泛的地緣政治因素都應該細細分辨。

回到當時的歷史現場,雖然2015年實現了兩岸領導人會面,但彼時的兩岸關係已經進入深水區,一些齟齬已經開始在馬政府後期頻繁出現,從事兩岸交流的人們應該不陌生。當時美國已經對兩岸採取煞車動作,而歐巴馬政府也在全力推進重返亞太戰略,執行者正是時任國務卿希拉蕊,她也是大選的熱門人選,別忘了蔡政府還因爲押寶她而一度擔心跟川普的關係。

蔡英文在演講中雖然在兩岸論述上相對剋制,但在地緣政治上的論述卻也讓大陸感到不適。她說要推動新南向政策,「告別以往過於依賴單一市場的現象」,還說要「深化與包括美國、日本、歐洲在內的友好民主國家的關係,在共同的價值基礎上推動全方位的合作」。隨後蔡政府在實務上也全面擁抱美日,充當美國製衡大陸的馬前卒,川普政府提出「印太戰略」之後,蔡政府也是最忠實的擁護者。臺灣後面跟立陶宛、捷克等國關係的升溫,也給大陸一帶一路戰略的推進製造了障礙。

如此一來,大陸爲何會轉變對蔡的立場也就明確了,而且也證明大陸的預判是正確的,蔡政府只是口頭上安撫大陸,但實際上還是要走「挾洋自重」的路線,這恰好也是過去幾年大陸批評蔡政府最常用的詞彙之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