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美對抗升溫 兩岸策略需務實
(圖/新華社)
中共第二十屆四中全會將於10月20至23日召開,主要將審議《中共中央關於制定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第十五個五年規畫的建議》(即十五五規畫),並通過綱要以決定未來5年中國經濟與社會發展的主軸。同時,依照歷屆慣例,「黨的建設」仍爲重點議題,落實習近平反覆強調的「全面從嚴治黨」與「黨的自我革命」,以持續加強黨的領導。
除了十五五規畫和黨建外,備受矚目的還是習近平權力是否出現變化及人事動向。近兩年來,多位曾受習近平青睞與重用的黨政軍高層如秦剛、李尚福相繼落馬或失聯,加上中共秘而不宣的處理,使外界不斷出現習權勢受挑戰的傳聞。然而諸多中共政治研究者認爲,習的領導地位並未受到根本威脅。
首先,在人事層面上,習近平拔擢的高官遭受處分,與其說是「反習勢力」鬥爭,倒不如說是習近平提拔具備執行力與政治忠誠的官員,進一步重塑權力結構的過程。
其次,在中共制度層面上,2017年「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已寫入黨章,習的黨內地位已納入中共重要文件,成爲強化執政的依據;藉由2018年憲法修正案,刪去國家主席連任限制,確立習近平可做超過3任;同時,習近平身兼數個委員會、多重領導小組,也在在顯示大權獨攬的絕對權威。
再者,所有的政治文化宣傳、官方文件,都確定習近平核心領導地位已成爲難以更動的政治共識。中共慣例上,四中全會也非更換最高層人事的時機;而且現階段中共也未出現足以挑戰習近平的人物。
最後,從國際現實與經濟挑戰來看,在美中對抗持續升溫、緊張加劇之際,川普引發的外部壓力,反而讓習近平藉助民族情緒提升國內共識和團結,並強化整肅黨內的正當性與必要性。中國代表「全球南方」對抗美國的貿易戰,緊張情勢一觸即發,目前絕非更換領導人的時機點。
中共「三個代表」的核心思想,意謂着中共統治合法性與中國經濟成長正相關,正值「十四五」收官和「十五五」開局的重要時期,穩定經濟成長爲首要任務。近期《人民日報》發表連8篇的「鍾才文」署名文章,目的在於提振人民信心、穩定預期心理,吹響經濟成長的集結號;凸顯面對四中全會,中共更着重的是經濟方針與安定,決策優先順序比起人事異動更爲前列。
美中競爭戰略形勢已定,全球和平穩定與經濟發展有賴兩國保持戰略定力;中共政權的穩定與最高領導人的治權鞏固息息相關。面對美中對抗升溫,臺灣更需理性判讀中共權力運作的真實脈絡,制定穩健務實的兩岸策略,避免過度揣測導致情勢誤判。(作者爲臺灣產經建研社理事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