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正戰略認知 不錯判對岸意圖

旺報社評

賴總統「團結十講」只到第三篇,已引發諸多質疑。不談他對「少數服從多數」基本民主精神的曲解、對中華民國曆史與憲政發展及憲政主義的任性解讀、「雜質說」對人心所造成的疑懼,竟連臺灣有無代表參與制憲國民大會的史實都搞錯。賴總統未經縝密深思,幕僚作業粗糙無章,讓在野陣營宛如「撿到槍」,綠營內也開始質疑,如此品質的講話究竟還要不要繼續?會不會讓大罷免敗在最後一百米?

總統史觀 禁不起檢驗

其實,國家領導人把個人思想、價值和理念的形成、將轉化爲哪些具體政策?準備帶領全民走向何方?與民衆溝通,爭取民衆認同,是非常重要的責任。然而,既然是對全民講話,身爲總統的史觀、對國家概念的界定,乃至對在野黨的指謫,都要禁得住全民的檢驗,若能察納雅言,糾正不足與偏差,就更能贏得民衆的敬重。

「團結十講」以兩岸關係貫穿全局,不論是對國家團結的期許、對國家內涵的定義、對主權的論述,對憲政體制演變的回顧,及外交、國防、和平等主題,莫不與他如何看待、分析、迴應對岸息息相關。

在已發表的十講中,賴總統將臺灣所面對的癥結問題,定義爲「中國對臺灣的併吞」,「併吞」的結果是喪失得來不易的自由民主與法治,臺灣將重回威權老路。從競選以來,賴清德一直主張,在一中框架下與大陸談判協商,最後必然遭到「併吞」,也成爲他在《十講》中,呼籲所有政黨釐清國家認同,一起「反侵略、反併吞」的張本。

然而,大陸對臺灣現狀的認知,和對統一後兩岸關係的期望,真的是「併吞」、廢止臺灣既有的生活方式嗎?大陸官方對兩岸主權現狀的標準詮釋是,「雖然兩岸迄今尚未統一,但中國的主權和領土完整從未分裂」。習近平早在2014年就主張,「兩岸復歸統一,是結束政治對立,不是領土和主權的再造」。

這代表不論是1949年以來,或1996年總統直選至今,乃至於2008─2016年雙方開展多項協商,兩岸公部門實質對接,共同執行大量協議的年代,甚至2016年以來兩岸官方關係凍結,中華民國的國家機器都如常運轉,民主憲政內涵與法治實踐不斷豐富深化,人民自由蓬勃滋長,陸方都沒有把這些情況視爲「主權和領土的分裂」,必須以軍事手段面對。也就是說,「現狀」並非不能持續、不能容忍,必須終結而後快。

戰略誤判 勿慣性思維

陸方所欲化解的,是政治與軍事上的對立。北京預設的化解前提,是臺灣掌政者須對兩岸同屬一中的概念,有所表述和肯認。這樣,才能讓北京有充分的理由承接1949年以來的歷史,放棄以武力更動現狀的手段,接受兩個政治體制下的兩種生活樣態,在兩岸各自長期發展,並在相互交流,競爭、借鏡的過程中創造進步的動能,而不是要侵門踏戶,改變臺灣的政治體制。

賴總統還說,中共爲了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拿下臺灣只是第一步,接着還要稱霸西太平洋,乃至改寫世界規則。這更是對大陸戰略意圖的誤判。對中國大陸來說,要確保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發展進程不被中斷,核心是確保臺灣問題不會被外方利用,使其在錯誤的時間點,被迫發動一場錯誤的戰爭。臺海的和平穩定架構,與長時間尺度下中美地緣互動底線的可預測性,才最符合大陸的長期戰略利益。畢竟,民族復興豈能以同胞間的再次相殘爲前提?

在中美實力對比與雙邊關係未出現顛覆性變化前,臺灣只要能夠審時度勢、忌躁忌傲,不製造口實,如同李大維所勸誡,不要逼迫中方與美國攤牌,把臺灣問題當作首要訴求,那麼,臺灣的和平與民主自由生活應可持續。

近來紅綠的外緣接觸出現苗頭,賴總統應周諮博採,多方請益,導正偏差認知,正確判斷對方的戰略意圖,不要以慣性思維面對變化多端的21世紀。這纔是對全民負責任的作法,也才真正能夠團結國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