尚青論壇》二戰亞洲戰場的沉默 賴清德演說的歷史盲區(毛芸瑄)
賴清德總統主持「歐戰勝利80週年紀念茶會」,這場以歐洲爲主體的歷史記憶儀式,在總統的詮釋下,卻忽略了亞洲戰場的創傷與臺灣歷史的複雜身世,留下諸多值得深思的矛盾與空白。(資料照/王英豪攝)
5月8日爲歐美各國慶祝擊敗納粹德國與法西斯主義的「歐戰勝利日」(VE Day),2025年,中華民國總統賴清德首度以「臺灣之名」出席此活動,並發表勝利演說。然而,這場以歐洲爲主體的歷史記憶儀式,在總統的詮釋下,卻忽略了亞洲戰場的創傷與臺灣歷史的複雜身世,留下諸多值得深思的矛盾與空白。
此活動的開始以一段二戰紀錄片拉開序幕,其中不僅包含了二戰時期希特勒的演說片段,還有歐美同盟國代表邱吉爾「奮戰到底的決心演說」以及法國戴高樂將軍的演說,在開頭及片尾的兩段黑底白字「歷史告訴我們,軟弱姑息無法嚇阻野心」和「和平不來自於軟弱妥協,而是永不屈服的決心」爲賴總統的演說定下基調。賴總統的演說內容可以整理出三大重點:第一,譴責威權侵略帶來的悲劇,並強調「無論用什麼理由或意識型態,以武力侵略其他國家都是不正義的罪行,而且必定失敗。」;第二,世界各國應團結反侵略,追求自由民主的社會絕不姑息侵略者;第三,此活動象徵臺灣與國際社會的連結。由其發言可知,賴總統想利用譴責希特勒納粹主義對於歐陸的傷害,強調「反侵略」的統一戰線,藉此拉攏歐美社會對臺海衝突的支持。
然而,身爲中華民國總統並治理着臺灣,賴總統卻絕口不提二戰期間亞洲戰區的情勢,反而全以歐美視角譴責納粹極權。十九世紀到二十世紀中期,日本軍國在亞洲實施擴張主義及侵略戰爭,在亞洲史上造成不可抹滅的傷害,自1894年清末時期的甲午戰爭偷襲開始,日本對中國、朝鮮及東南亞地區大規模的侵略,其殘忍行徑與殺戮如:
● 南京大屠殺(1937):以非人性的方式殺死約30萬手無寸鐵的中國平民,使各地屍橫遍野。
● 慰安婦制度:超過20萬來自中國大陸、臺灣、朝鮮、菲律賓、印尼的婦女遭受日軍輪番性侵。
● 三光政策:燒光、殺光、搶光,於中國華北、華中進行整村屠殺、縱火、搶奪財物、甚至活埋平民。
● 731部隊生化實驗:在中國哈爾濱地區,對戰俘實施活體解剖、感染霍亂與病毒等致命實驗。
● 臺灣的抗日屠殺事件:如「1895乙未戰爭」、「1915西來庵事件」、「1930霧社事件」等多次日本帝國以殖民鎮壓方式無差別屠殺平民。
日本帝國的行徑與納粹德國實施於歐陸與猶太種族的虐行異曲同工,對亞洲各國人民,尤其是中華民族,造成了深遠的歷史創傷,卻是賴總統身爲臺灣總統所姑息的。
衝突的是,二戰期間,臺灣身處軸心國陣營,與賴總統的歐美同盟國視角形成對立,是日本在亞洲侵略的軍火庫。記得歷史課本中的「南進政策」,其實就是日本利用臺灣加速對東南亞的侵略。然而,賴總統在演說中以盟國視角高舉「反侵略」、「自由民主」的價值觀,卻沒有釐清二戰時期臺灣實際隸屬於軸心國日本,併成爲其侵略東南亞的前進軍事基地。歷史並非黑白二分,而臺灣的戰時角色亦非全然正義,這段歷史的模糊反倒成爲政治話術下的「便利遺忘」。
在我們的教育中從未提及的一段歷史就是「二戰時期臺灣的處境」,1943年「新竹大轟炸」14架美國轟炸新竹空軍基地;1944年美軍17艘航空母艦包圍臺灣;1945年「臺北大空襲」118架美軍轟炸機無差別掃蕩臺北多處地區,造成3000多人死亡,而當時爲躲避飛彈逃亡至偏鄉地區的臺灣人,亦遭受瘧疾肆虐與藥物不足的生存危機。二戰在臺灣地區的傷害同樣慘絕人寰,卻在教育上、二戰演說上被避而不談,成爲新一代年輕人不曾知悉的「消失的史實」。
同日,5月8日賴總統亦出席「八田與一逝世82週年追思會」肯定日本殖民統治對臺灣的貢獻,並感念臺日之間的友誼。歷史的傷痛不該延續仇恨與對立,但我們不可一味地掩蓋歷史,抹滅上一代的傷疤。
這次賴總統以臺灣之名發佈的「歐戰勝利演說」是既非名正言順,亦衝突矛盾的不必要之舉,基於中華民國與臺灣在二戰時期對立的地位,臺灣在歷史上的位置究竟「侵略他國的威權——軸心國」還是「捍衛民主自由的正義方——同盟國」呢?這個問題尚未解決卻一味爲拉攏歐美與國際召開此次會議,令人難以理解。
歷史不該只是勝利者的敘述,也不該是外交手段的延伸。若無法誠實面對自己曾處的位置,我們將無法真正成就一個擁有歷史自覺的社會。作爲總統,應當帶領人民共同回望自身傷痕,而不是選擇性記憶。唯有誠實,才能通往真正的和平。
(作者爲國立清華大學經濟學系學生)
※以上言論不代表旺中媒體集團立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