賴清德談的什麼二戰?
(圖/國光劇團提供)
賴清德政府在今年度的預算書當中,無一字提到抗戰,也未編列任何預算,教育部近期更稱要進一步在教材中否定《開羅宣言》,賴清德對於抗戰的態度,一看可知,近日媒體卻突然報導,賴清德要「首度」發表二戰歐戰結束演說,這個「首度」,其實遺忘切割了歷史。
1945年5月8日,德國無條件投降,國民政府軍事委員會即通令全國各軍事機關暨各部隊一律懸旗3天慶祝;5月12日,國民政府主席蔣中正在軍事委員會大禮堂舉行慶祝歐戰勝利茶會,英王喬治六世此前覆電蔣中正,稱英國將與中美盟邦共同努力早日擊敗日本,以達成聯合國的宗旨。請問,賴清德談不談這一段歷史?
中華民國既身爲第二次世界大戰的光榮戰勝國,賴清德要舉辦慶祝活動,發表演說,也不奇怪,但這一件民進黨口中的「歷史大事」,竟是先由路透社發表,而非政府相關部門宣佈,路透社記者還稱,受訪官員未獲授權對媒體發言,豈非公然泄密?到了第二天,新聞又出口轉內銷成了重大事件,而賴清德依舊只稱終戰,不談勝利,這樣遮遮掩掩的「紀念」,意義何在?對同盟國家而言,二戰勝利,何其不易,只稱戰爭結束,難道賴清德認可的是軸心國家立場?
更匪夷所思的是,國立傳統藝術中心下屬的國光劇團,在抗戰勝利80週年之際,竟大演以詩魂召喚汪精衛的劇碼,汪主席在舞臺上化身爲詩意的京劇武生,該劇團的前身,是陸海空軍各軍種的劇隊,三軍前輩們若看到後進成了美化汪精衛粉墨登場的角色,不知做何感想?而國光劇團既支用公務預算,美化一位被政府明令通緝,貽害軍民無數的人物,自更不宜。
爲何會編出這樣一臺汪精衛大戲呢?國光劇團藝術總監王安祈稱,其母親年少時曾在汪精衛治下的南京生活,並告以「我們都感念汪先生,如果沒有他,南京老百姓要多受多少罪啊,他病逝我們都哭着相送。」又稱戲劇不是歷史,而是未嚴加考證的臆想,汪精衛的詩詞富有憂患意識與犧牲情節云云,這不又是對歷史的不負責任?王安祈既主觀地要爲汪精衛點贊,那怎麼好意思用公家的預算,還未加危害警語?
汪精衛詩詞再精妙,也改變不了他曲從日寇,叛國毀黨的歷史定位,他在南京也曾模仿辦過一所中央軍校,校訓從「親愛精誠」改成了「智深勇沉」,黃埔校歌的調子依舊,但「怒潮澎湃,黨旗飛舞」卻是「興復中華,保衛東亞」,最終一無所成。舞臺上的燈光再絢爛,情節再離奇,史頁中的汪精衛跪像,猶在陣亡烈士與死難同胞前懺悔中。
這些歷史都不談,賴清德談什麼二戰不二戰?(作者爲黃埔軍校同學後代聯誼會會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