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沉默中釋出的善意 總統賴清德一週年演說的「兩岸訊號」

▲總統賴清德發表520執政週年談話。(圖/記者林敬旻攝)

●王宏仁/成大政治系教授、國策研究院執行長

賴清德總統在520就任滿一週年的公開演說中,罕見地完全未提及中國與兩岸關係,這一點引發了部分評論者的解讀與質疑,認爲總統刻意迴避此一敏感議題,是在逃避、在閃躲。但筆者認爲這恰恰是一項極具戰略彈性的決定,反映出賴總統對當前區域局勢與臺灣內政條件的精準判斷。

兩岸議題並非遺漏或閃躲 而是有意識「冷處理」

回顧過去一年,賴總統在多次重要場合——不論是2023年5月的就職演說,或是同年雙十國慶致詞——均有提及兩岸關係與對中政策,表達對臺灣主權的堅持,也展現出與中國對話的前提立場,即「和平、對等、民主、對話」。

然而,這次在一週年的演說中,兩岸議題的空缺並非遺漏或閃躲,而是一種有意識的「冷處理」。此種策略,正是在當前兩岸對話停滯、美中關係略微趨緩的背景下,臺灣領導人以「靜而不爭」的方式所釋出的最大善意。

值得注意的是,賴總統並未完全失語於兩岸問題。在演說後的記者提問環節中,他仍就中國對臺軍事施壓、個人被點名攻擊等議題明確表達臺灣立場,指出中國對臺灣的敵意行徑讓人憂慮,但同時也強調,臺灣是愛好和平的社會,只要在對等尊嚴的基礎上,對話大門永遠敞開。

這一立場,其實延續了蔡英文執政後期以來的「和平但堅定」路線,只是此次,選擇透過形式區隔(正式演說 vs. 就職演說前幾天的媒體專訪或記者會答問)進行區域政治的精密溝通。

對於某些輿論聲稱總統「逃避兩岸問題」,筆者必須明確指出這是一種錯誤解讀。實際上,正因爲總統意識到臺灣民衆此刻更關心社會安全、經濟穩定、能源轉型與國防改革,他選擇將有限的公開發言篇幅,聚焦於能讓人民直接感受、也最需即時迴應的內政議題。從治國者的責任來看,這種議題排序的調整,是對民意的尊重與迴應,而非對敏感問題的閃躲。

事實上,賴總統在這篇演說中清楚報告了社會安全網的強化、能源供應與轉型正在實質推動中、貿易策略與經濟體質的調整、政府對關稅挑戰的因應以及與在野黨合作的意願,這些全是臺灣社會的切身關注所在。

然而,賴政府上任以來,經常遭遇國會朝小野大的困境,在野黨透過程序杯葛、預算阻擋等方式,反過頭批評政府無政績,這種說法顯然自相矛盾。真正該被檢視的,是在野黨是否願意共同承擔治理責任,而不是片面挑剔執政者在短短一年內無法立竿見影的表現。

兩岸關係結構性僵局 賴總統高明的「負面訊息管理」

兩岸關係當前的結構性僵局,讓任何一方的片面激化都可能導致局勢惡化。在這樣的背景下,賴總統以「不提」的方式進行降溫,是一種高明的「負面訊息管理」,即透過冷處理的方式,避免給予對方口實,同時也讓國際社會觀察中國下一步是否願意展現理性對話的誠意。如果北京仍一味選擇軍事演習、口頭羞辱與封鎖外交,那麼究竟誰纔是地區和平的破壞者,國際社會自然會有公評。

從政治時間的角度來說,520演說後的未來一年,將是賴政府能否穩固執政正當性的關鍵時期。2026年縣市長選舉將是民意的第一次重要檢驗。此時,將話語主軸拉回內政,以政績向人民交代,是一種理性務實的策略,也展現出賴總統願意不計個人聲量而致力於政策推動的決心。

最後必須強調的是,賴清德總統此次520演說對兩岸的「不提」,其實並非缺席,而是一種深思熟慮後的「選擇性沉默」。在兩岸關係難有突破、國會政治內耗嚴重的情況下,這種剋制與柔軟,反倒展現出更高層次的政治成熟。

從明天起,是另一階段的開始,人民也將用選票來檢驗政府的施政績效。此時此刻,臺灣不需要無謂的挑釁,更不需要苛責的冷嘲熱諷,而是對穩健改革者的理解與支持。

▼此時此刻,臺灣不需要無謂的挑釁,更不需要苛責的冷嘲熱諷,而是對穩健改革者的理解與支持。(圖/記者黃克翔攝)

►思想可以無限大-喜歡這篇文章? 歡迎加入「雲論粉絲團」看更多!

●以上言論不代表本網立場。歡迎投書《雲論》讓優質好文被更多人看見,請寄editor88@ettoday.net或點此投稿,本網保有文字刪修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