尚青論壇》中美握手後 賴總統的戰略難題(陶亭安)
總統賴清德5月20日將屆滿一週年。當美中逐漸回到「競爭中合作」的軌道,民進黨政府倘若一味固守「親美抗中」框架,恐怕會在大國談判桌上失去主動,也難以爭取真正符合自身利益的空間。(圖/本報系資料照)
賴清德總統在日前(13日)接受《日本經濟新聞》專訪,針對臺日、臺美、兩岸關係、半導體產業及國際經貿局勢等議題,迴應媒體提問,其中賴總統不只多次提及中國對於自由貿易的威脅,以「國家資本」壟斷全球市場,且不斷的抄襲、仿冒、侵犯智慧財產權。
賴總統更稱「在這十多年來美國面對中國不公平貿易,必要的話,臺灣也應該予以協助。」且在談到川普政府的關稅政策時,賴總統概括出川普四項意圖:第一,解決美國財政上的問題;第二,工廠重回美國,再次提升工業實力提升;第三,川普總統要美國成爲人工智慧的世界中心;第四,川普總統要確保世界和平,不再發生戰爭。這段分析基本上將川普關稅措施合理化,甚至帶有美化之意,與歐盟、加拿大等美國盟友的批評立場大相逕庭。
然而當談及與中國互動上,賴總統先是表示臺灣很樂意能夠跟中國和平相處、和平共榮,並回顧臺灣對於中國的經濟投資貢獻與災後的捐獻,緊接着他直言:「期待中國能夠正視中華民國存在的事實」,希望以對話取代對抗、交流取代圍堵。
這一句話不管前後如何包裝,在北京當局看來,這不僅是在挑戰「一中原則」,更表示賴總統與民進黨內部一直以來對「九二共識」中那不可隱晦之默契的否定。善意尚未發酵,對岸已視爲挑釁。
而外媒也早已多次警告賴總統近來一連串言論與政策,美媒《外交政策》(Foreign Policy)近日(5月1日)刊登一篇由「卡內基國際和平基金會」研究員奇維斯(Christopher Chivvis)與沃特海姆(Stephen Wertheim)聯合執筆的文章,以〈川普應遏制臺灣〉(Trump Should Rein In Taiwan)爲題。其中寫道,賴清德總統史無前例將中國定位爲「境外敵對勢力」,並公佈了17項「積極措施」來打擊中國對臺灣的滲透,提高了各方都不願見到的戰爭風險。在多次的演講中,將臺灣定位爲獨立於中國的主權國家,雖然並沒有提議臺灣正式宣佈獨立,因爲此舉會越過北京最明確的紅線,也不會得到臺灣民衆的支持。賴總統種種言論在外媒與臺灣人看來,對於未來兩岸能夠有正式會談是毫無幫助的。
上述《外交政策》這篇分析中,不只是給予川普建議,也讓我們瞭解美國學界分析的看法,給予我們一個先知。研究員表示,川普應傳達正確訊息,他只需表示,美國希望中、臺恢復2016年以前的兩岸對話。若要達成此目標,臺北很可能得回到長期的「某種形式的一箇中國」立場。這一有用的「建設性模糊」對北京而言可接受,對臺灣而言只是口頭讓步。
因此若要達到美中臺三方的穩定,賴總統應該省視自己的發言,並且促進兩岸交流而非引戰,17項「積極措施」中的國防擴充是必要的,但是需帶有「備戰是爲了避戰」的思維,這種不「務實」的發言,只是在鞏固民進黨內部的支持與對臺灣民衆的喊話。
親美反中,是我們已知賴總統的路線。然而當在中美談判過後,美國財長貝森特(Scott Bessent)表示,美中都不希望脫鉤,賴總統在訪問中也提出,臺灣出口至中國的佔比從2020年的43.9%降至2024年的31.7%,並且臺灣的目標是國家產業戰略計劃能夠更加完整。然而當美國與中國在進行實質性和建設性的討論時,臺灣卻遲遲無法與中國開啓交流的橋樑。
不知賴總統是否還認爲在中國問題上,美國需要臺灣的協助。當美中逐漸回到「競爭中合作」的軌道,民進黨政府倘若一味固守「親美抗中」框架,恐怕會在大國談判桌上失去主動,也難以爭取真正符合自身利益的空間。如何在對內政治需求與對外戰略現實之間取得平衡,將是賴政府下一步必須面對的試煉。
(作者爲國立清華大學計量財務金融學系學生)
※以上言論不代表旺中媒體集團立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