尚青論壇》兩岸互信 賴總統遺忘的「第18條」(劉馨渝)
總統賴清德針對臺灣當前面對的5大國安及統戰威脅,提出17項因應策略,臺灣正一步步走向備戰狀態,然而4年後賴總統卸任,留給年輕人的或許就只有隨時可能開戰的恐懼和風險。(示意圖/總統府提供/遊念育臺北傳真)
總統賴清德於3月13日召開國安高層會議,並針對臺灣當前面對的5大國安及統戰威脅,提出17項因應策略,其中以恢復《軍事審判法》、清查領有中國身分證、居留證等證件之國人等條廣受討論,能夠看出此17條都是負面的防禦、抵抗中國,回顧近年政策和法條的修正,像是「志願役加給」及「戰鬥部隊加給」調整方案的軍人加薪方案、義務役役期延長,甚至是因應平轉戰的軍事審判法恢復,臺灣正一步步走向備戰狀態,然而4年後賴總統卸任,留給年輕人的或許就只有隨時可能開戰的恐懼和風險。
除此之外總統賴清德於此談話中將中國定調爲「境外敵對勢力」,結合賴總統於國慶發表的「中華民國與中華人民共和國互不隸屬」的「兩國論」演說,可見賴總統將兩岸定調爲「敵對狀態」了,儘管現在看起來臺海風平浪靜,但持續升高的軍演,讓人懷疑賴17條的策略似乎是以年輕人的未來,來賭兩岸關係的發展,根據近日TVBS公佈的最新民調,40%民衆對賴清德施政表示滿意、40%表示不滿意,並且在20歲至29歲民衆滿意度上,比上次民調降低6個百分點,年輕人滿意度的流失可見他們對執政的怒火。
根據國際關係理論,國際關係有三種模式,霍布斯式、洛克式、康德式三種,其中霍布斯式是將他國視爲敵人,兩岸現在就是這種模式,但國際關係其實還有將他國視爲競爭對手的洛克式,及將他國視爲朋友的康德式,若要避免年輕人上戰場的未來,或許賴總統需要另立一條「第18條」:正面性的和中國建立「互信制度」,《大崩潰》一書也有說到互信制度的建立,能減少烽火模式與修昔底德模式的發生,也就是武統或中美戰爭的可能,或許不要把臺灣侷限在美國的夥伴,並對抗中國的概念,可以以洛克式的方式將中國視爲競爭者,但不會想把對方置於死地,有限度的競爭,如此一來,儘管無法變成康德式的朋友,但至少能先避免日漸增高的戰爭可能性,也能稍微喘口氣,保有自身生存和中立空間,而年輕人的未來也不會再如此飄渺不定。
綜上所述,臺灣現在各種政治行動與言論正激怒着中國,而中國也不斷增加對臺軍演,美國則是一個不穩定的靠山,在這嚴峻的局勢下或許我們應該先向中國伸出友善的手,彼此建立互信以讓緊張的局勢和緩一些,而這隻友善之手就可以從「賴第18條」開始。
(作者爲國立清華大學人文社會學院學生)
※以上言論不代表旺中媒體集團立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