尚青論壇》外交被水沖走?賴總統的災情外交學(陳建維)
賴清德總統8月出訪計劃,駐外單位1周前都還依既定時程進行,但災後復原進度緩慢等因素,賴親自拍板暫不出訪。(總統府提供)
本來,總統賴清德預計8月出訪中南美洲,走訪友邦巴拉圭,順便過境美國。但就在消息從巴拉圭總統口中公開後沒幾天,總統府卻突然宣佈行程延後,理由是「南部水患嚴重,總統決定留守指揮災情」。
這說法聽起來合情合理,但問題是總統府一開始壓根沒承認有出訪安排,結果反而是巴拉圭總統先「破哏」,還說已準備好接待賴總統。如今突然改口,讓人不禁聯想這趟行程是不是早就出了問題?水災,會不會只是個順手好用的理由?
更讓外界好奇的是,美方至今對賴清德是否可以過境美國,一直沒有鬆口。有媒體引述消息指出,美國並不願意讓賴過境紐約,擔心刺激北京,在美中關係敏感之際再添波瀾。隨後美國國務院發言人布魯斯(Tammy Bruce)更在例行記者會表示,臺灣並未宣佈賴清德任何出訪計劃,所以基本上「這是一個假設性問題」,將球又丟回臺灣。換句話說,真正讓這趟「拉美之旅」流產的,可能不是天災,而是「人爲政治風暴」。
總統府這樣的處理方式,與過去幾次風災救災的態度形成強烈對比。還記得丹娜絲颱風重創中南部時,賴總統面對外界批評遲未南下勘災,曾說「不能什麼都靠總統、靠國軍」,如今卻以「重視災情」爲由延後出訪,讓人不免覺得,這番說詞前後矛盾。且別忘了,下面還有龐大的行政團隊,如果災情真的嚴重到需要總統坐鎮,過去的颱風呢?
再關整體局勢,賴政府目前面臨的挑戰不小。兩岸關係中斷、國防體系出現弊案爭議,現在就連最被引以爲傲的「臺美關係」也出現裂痕。臺美貿易仍有不少待解的議題,如迫在眉睫的關稅問題,執政團隊過去主打的外交亮點,如今卻充滿不確定性。
此外,7月大罷免第一輪投票,更給民進黨一記警訊:社會對話嚴重不足,只靠內部同溫層難以長治久安。賴總統若真想帶領檯灣走向更穩健的未來,不該只是出現在青鳥粉絲場,更該主動與在野黨、與不同立場的民意對話。
從這次「延後出訪」風波來看,政府的危機處理似乎還停留在遮遮掩掩、能閃則閃的階段。明明是國際外交的大事,卻讓地方天災成爲擋箭牌。與其臨時找藉口,不如誠實面對問題,調整國家整體戰略、重建民衆信任。
或許我們可以反過來想:如果這場風災真的能讓總統重視國內事務,那就當作一場提醒;但若只是爲了掩蓋外交挫敗、順勢收場,那不只是對災民不公,更是對國家整體治理能力的一種嘲諷。
賴總統應該記住,民衆不怕面對挑戰,但最怕的是被當傻瓜。災情可以延後行程,但不能延後誠實。外交可以失敗,但不能失信於民。(作者爲臺北市青年聯合會理事長)
※以上言論不代表旺中媒體集團立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