尚青論壇》陸委會政治口水 阻擋離島喝水(陳建維)

馬祖居民對水龍頭與電燈開關的信心,不是來自穩固的基礎設施,而是來自祈禱與運氣。(本報資料照片)

陸委會在8月14日的例行記者會上重申,「金馬地區水、氣、電皆無匱乏之虞,不需要與福建『相通』」。這句話說得振振有辭,但放在金門、馬祖的現實之中,卻顯得格外諷刺。金門人早已在跨海通水的工程下享受穩定供水,馬祖居民卻依舊在缺水、缺電的陰影下生活。

2018年,金門與廈門啓動跨海供水工程,每日輸入淡水1.5萬噸,如今已提升至2.1萬噸,並計劃擴增至3.4萬噸。這不僅解決了旱季缺水問題,還改善了農業灌溉、釀酒產業與地下水鹽化等長年困擾,連地層下陷與海水倒灌也獲得緩解。

反觀馬祖,即使有後沃水庫與數座海水淡化廠,供水仍捉襟見肘。由於地形陡峭、降雨集中且蓄水能力有限,海水淡化成了主要水源之一,但設備老舊、維修頻繁,每度成本高達70多元,緊急運水成本更難以估計。雖然中央有補貼,但這筆經費年年要爭取,居民的用水保障像是綁在政治氣溫上的風箏。同時馬祖的電力狀況同樣不容樂觀。南竿與珠山發電廠雖有新機組投運,但老舊機組的調度仍吃緊,一遇故障,停電事故便成現實威脅。馬祖居民對水龍頭與電燈開關的信心,不是來自穩固的基礎設施,而是來自祈禱與運氣。

諷刺的是,金門跨海通水的經驗證明務實合作可行,但在「抗中保臺」的政治大旗下,民生需求再一次淹沒在政治爭論中。民生議題淪爲意識形態對決的副產品,「逢中必反」成了「逢中必演」,演的是政治立場的堅定,卻讓離島居民繼續承受生活壓力。

以澳洲爲例,偏遠島嶼地區的水電供應多半採取多元備援、跨區互補的方式,確保穩定與安全。金門早已擁有跨海通水帶來的安全感,馬祖則還在等待那一天。政治口號可以辯論,民生保障卻不能打折。政治算計永遠不應凌駕之上、離島的生存條件也不該被當成地緣政治的棋子。(作者爲臺北市青年聯合會理事長)

※以上言論不代表旺中媒體集團立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