尚青論壇》兩岸青年交流新趨勢(羅鼎鈞)

大九學堂的40餘位師生,今天在北京市郊的延慶冬奧滑雪場體驗滑雪。(照片由隨團老師、文化大學新聞系教授莊伯仲提供)

2025年春節剛過,馬英九基金會帶領「大九學堂」的臺灣青年赴北京參觀,成爲蛇年兩岸青年交流的首個團體。「大九學堂」是馬英九基金會設立的培養青年人才的平臺,此次率團訪問北京,標誌着兩岸民間交流的新趨勢。

北京之行首站具有深厚的文化和歷史意義。作爲中國大陸的政治與文化中心,北京擁有豐富的歷史遺產。臺灣青年不僅參觀了故宮、長城、天壇等歷史文化遺蹟,還親身感受了中華文化的深厚底蘊。此外,北京的大學生作爲志工陪同,臺灣青年與大陸青年展開了思想交流,分享彼此的見解。這次「大九學堂」北京之行,爲新時代兩岸青年的融合發展注入了新的動力。接下來,我們可以從以下幾點來分析這一兩岸青年交流的新趨勢。

首先,在文化層面,兩岸青年通過交流增強了共同的歷史記憶和多元文化的融合。儘管兩岸同文同種,文化基因相同,但長期的分隔導致文化表達方式有所不同。通過舉辦「中國文化講座」、歷史文化探訪等活動,可以加深對中華文化的認同感。在音樂、影視、文學等領域的合作,鼓勵兩岸青年利用新媒體形式共同創作,促進文化的融合。例如,臺灣的文創產業與大陸的市場資源結合,推動兩岸年輕人共同探索中華文化的現代化表達。

其次,在歷史層面,兩岸青年通過跨越分歧,促進相互理解。儘管兩岸的歷史進程不同,但歷史文化交流可以彌合認知的差距。通過研討會、論壇等方式,共同探討歷史問題,加深對彼此歷史觀點的理解。組織兩岸青年曆史遺蹟探訪活動,如參觀南京大屠殺紀念館、黃埔軍校舊址等,共同反思歷史,增強民族認同感。

其三,在信俗層面,兩岸有許多相似的民俗信仰,如媽祖文化、關公文化、春節習俗等,通過交流可以進一步深化這些方面的認同。兩岸青年共同參與民俗節慶活動,如端午節、中秋節、媽祖繞境等,讓臺灣青年親身體驗大陸的民俗氛圍。組織兩岸青年共祭媽祖、關公等活動,強化文化紐帶。

其四,在體育層面,通過體育活動促進兩岸青年之間的友誼。體育是促進交流的重要方式,通過比賽與合作,可以打破政治隔閡,增進情感。舉辦兩岸青年體育友誼賽,如籃球、足球、羽毛球等比賽,讓兩岸青年在競技中增進感情。在武術文化推廣方面,兩岸都有深厚的武術傳統,如太極、少林功夫等,通過武術表演與交流,提升對中華武術文化的認同。

最後,在未來的兩岸青年交流中,我們可以探索並創新利用新媒體和社交平臺。通過短影音、直播和社交平臺(如抖音、B站、小紅書)進行文化推廣,吸引更多兩岸年輕人蔘與交流。比如建立「兩岸青年雲交流平臺」,讓兩岸青年能夠線上互動,分享文化體驗。同時,持續推動實習與創業合作,促進兩岸高校與企業的合作,爲臺灣青年提供實習與就業機會,增強他們對大陸經濟環境的瞭解。例如,可以設立「兩岸青年創業基金」,鼓勵兩岸青年聯合創業,充分利用彼此的資源優勢。尤其是在教育與學術合作方面,可以進一步促進兩岸高校的學術交流,如交換生計劃、聯合科研專案等,推動兩岸高校之間的線上課程合作,分享教育資源。

總之,2025年蛇年春節後,馬英九基金會「大九學堂」的臺灣青年參訪北京,標誌着新一輪兩岸青年交流的開啓。這一事件不僅具有政治和文化的象徵意義,也爲未來的兩岸青年互動提供了新的思考方向。未來,兩岸青年交流可以在文化、歷史、信俗、體育等多方面進一步拓展,並結合新媒體、實習創業、教育合作等創新方式,推動兩岸關係的融合發展。青年是未來的希望,只有加強互動與理解,才能共同創造更緊密的兩岸關係。(作者爲自由撰稿人)

※以上言論不代表旺中媒體集團立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