尚青論壇》看不見的「節點戰」(何溢誠)
先後啓用42款特種武器,「北京時間」遭美國網攻更多細節曝光。(示意圖:shutterstock)
日前中方對外公佈一條時間線,指稱美國國家安全局自2022年起,先借某境外簡訊服務漏洞滲入中國國家授時中心人員手機,取得敏感憑證;2023年多次以竊得帳密登入內網探路;2023年8月至2024年6月,進一步部署新型作戰平臺、動用數十款特種工具,在深夜至凌晨以多地VPS爲跳板、配合僞造數位憑證與強力清痕,嘗試觸及「高精度地基授時系統」。中方強調,授時並非一般網站,而是電信同步、金融清算、電力調度、交通航管、國防運算的共同「對錶」;一旦被擾動,外觀也許只是延遲或不同步,實際上卻是整體穩定度的慢性流失。
此案真僞仍需更多第三方技術驗證,但事件已把「時間與通訊」這類關鍵基礎設施,推到網路戰前線,它不只關乎服務順暢,更承載社會秩序與國家信任。過去談網戰,常停留在「偷機密、癱網站」,如今焦點已轉向「節點」,誰能影響時間校準與通訊節拍,誰就能讓對手的社會運行微微「走鍾」。其手法多走遞進式軌跡,先從人機介面的細縫(簡訊、郵件、供應鏈)切入,逐步摸清內網,再貼近核心;不像爆破,更像慢火,低調、持續、可迭代,也更難被一般使用者直觀察覺。
大國網戰往往伴隨話語權競賽,時間線與技術細節對外拋出,同步疊加政府聲明、企業報告、盟友背書與法律手段。技術行動與輿論操作相互搭配,表面看是「各說各話」,在決策與供應鏈層面,卻會逐步改變合作門檻、風險評等與成本分攤,屬於「看不見但升溫中」的結構性成本。
臺灣經濟與民生服務高度數位化,衆多環節同樣建立在「節點邏輯」(時間、通訊、電力、雲端)上。當區域內出現「長年、體系化、指向節點」的攻防敘事,無論立場爲何,體感效應往往呈現爲支付偶有卡頓、排隊系統延遲、票務與導航失準。這些現象未必皆源於攻擊,但「攻擊敘事」一旦成常態,社會對於「不順」的耐受度會下降,信任成本同步上升,而認知場的噪音會放大每一次卡頓的意義。
應該深思熟慮的是,若中方所述日後獲更多技術證據支撐,外界也會關注,美方是否可能以相似「節點級」方式,對臺灣進行偵搜或貼近行動。這裡不作臆測與預設結論,但從風險閱讀的角度,臺灣必須同時理解兩層現實:其一,我們與全球雲端、通訊和金融基礎設施緊密相連;其二,「時間/通訊」等底層節點正被納入大國競逐的新戰場。前者意味着任何一端波動都可能傳導至本地體感,後者則預告「節點」本身可能成爲地緣攻防的觀測焦點。
AI的加入更把既有攻防「加速、放大、精細化」,模擬行爲更像真人、滲透節奏更耐心、證據清理更徹底。對臺灣而言,真正重要的能力,是在噪音與延遲之間讀懂節奏,分辨哪些是不慎的故障?哪些是有人刻意「動了拍子」?能讀懂這條分界,才能在下一次黑畫面或不同步到來時,維持對秩序與信任的基本掌握;而在事實逐步釐清的同時,持續觀察是否出現針對臺灣節點的「複製型」操作,應是相關單位注意的重點。(作者爲臺灣青年聯合會理事長 )
※以上言論不代表旺中媒體集團立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