閃電評論丨從《生萬物》讀懂山東人對土地的熱愛
近日,在古裝劇霸屏的熒屏暑期檔中,關注百姓生活和土地力量的現實主義大劇《生萬物》爲這個暑期注入了一股清流,匠心打磨的農村題材故事點燃着觀衆的追劇熱情。
電視劇《生萬物》改編自山東作家趙德發榮獲人民文學獎的小說《繾綣與決絕》,以20世紀初魯南天牛廟村爲背景,通過寧、封、費三大家族兩代人的命運沉浮,將“土地”這一核心意象與山東人勤勞堅韌的羣體性格編織成一部厚重的史詩,爲觀衆描繪了一幅幅生動的齊魯大地風物人情畫卷。
一
《生萬物》,萬物生。於土地之上,見萬物生長。
劇中人物對土地近乎虔誠的侍奉,映射出山東農民“春種一粒粟,秋收萬石糧”的樸素信仰。
臘月,封二就琢磨着春耕,冬天三九天的日子,凍得人直打哆嗦,他卻要跑到地裡“數九”;到了立春時節,封二和村裡人“試春氣”“打春牛”,準備開始新一年的耕種,這種感知時節變化的特殊儀式,流露出人們對於耕種的迫切之心和對土地的深厚情感;二月二龍擡頭,村民們用草灰撒出層層套疊的圓圈,吟誦着“大倉滿,小倉流”的傳統民諺,在踅穀倉的活動中祝福着新一年五穀豐登、糧食滿囤。
正如劇中繡繡所言,“莊戶們用行動去呵護土地的每一份生機”。劇中對農耕文化的細膩描繪,如犁地、播種、施肥、收割等場景,以及“打春牛”等傳統儀式和習俗的呈現,讓觀衆彷彿置身於那個充滿泥土氣息的時代,從一粒土、一滴汗中感悟土地的力量,真切地感受到了土地的力量和農民對土地的深厚情感。
二
萬物土中生,有土斯有糧,從《紅高粱》到《生萬物》,齊魯大地的文藝創作始終保持着對土地的深情凝望,蘊藏着山東人和土地的深情厚誼。
《生萬物》中寧、封、費三大家族,無論是對祖傳田產的執着守護,對荒蕪之地的開墾拓荒,還是在艱難歲月裡對土地法則的敬畏與遵循,都淋漓盡致地展現了山東人對土地的深沉依戀和不屈的抗爭精神。他們信奉“地不虧人,人不負地”的樸素真理,無論是豐收的喜悅還是歉收的苦澀,他們都與腳下的土地同呼吸、共命運。這份對土地的忠誠與守護,是齊魯大地兒女最深沉的情感表達,也是《生萬物》最打動人心的力量所在。
土地並非自己就能“生萬物”,它需要人的辛勤耕耘、精心呵護。從炎帝制耒耜,種五穀到二牛擡槓,再到今天的機械化,在這種日復一日、年復一年的“順天應時,汗水耕耘”中,齊魯大地的田地裡,永遠都有青青嫩苗、金黃果實。
三
在新時代的浪潮中,刻在骨子裡的土地情結,在鄉村振興的時代語境下愈發顯現出歷久彌新的價值。它不僅承載着“天道酬勤”的文化密碼,更昭示着“把飯碗牢牢端在自己手中”的時代命題。
今年,山東夏糧單產、總產增量雙雙躍居全國第一,此外,山東培育的玉米、大豆、馬鈴薯等作物多次刷新全國高產紀錄,在全國率先實現自然海域規模化產出三文魚,“益生909小型白羽肉雞”打破國外品種壟斷……山東,以僅佔全國6%的耕地,貢獻了8%的糧食、11%的蔬菜、12%的水果,託舉起充實豐盈的“齊魯糧倉”。
四
《生萬物》這部劇,就像一把鑰匙,打開了我們理解山東人土地情結的大門。它讓我們看到,從過去到現在,土地在山東人的生活中始終佔據着核心位置,那份對土地的熱愛,如同齊魯大地上的河流,流淌不息,滋養着一代又一代的山東人。
從《生萬物》到萬物生,這片土地永遠生長着最倔強的生命——那是對腳下熱土的虔誠守望,是對五千年農耕文明的創新傳承,更是以科技之光重塑鄉土中國的磅礴力量。在這片從不辜負耕耘者的大地上,每一粒種子的萌發都在訴說:對土地的熱愛,纔是中華民族最古老又最年輕的史詩。(文/李想)
閃電評論,歡迎投稿!
投稿郵箱:qilushiping@iqilu.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