閃電評論丨數聚齊魯潮頭立 智繪山東新圖景
8月1日下午,《關於加快釋放數據價值 加力推進數字經濟高質量發展的實施意見》(以下簡稱《實施意見》)省政府政策例行吹風會在山東省新聞中心舉行,對政策措施進行解讀。
數據產業是目前新興且極具發展潛力的產業,也是未來常見的產業方向。近年來,省委、省政府把數字經濟作爲工業經濟“頭號工程”的強勁引擎,謀劃實施了數字產業化“十大工程”、產業數字化“八大行動”,引領全省數字經濟實現新一輪跨越提升。這場政策吹風會所傳遞的信號,既是對“數字中國”戰略的齊魯應答,更是給時代的承諾:讓數據成爲田間地頭的“金種子”、工廠車間的“新引擎”、市井街巷的“幸福密碼”。
數據爲“筆”,繪就產業升級“工筆畫”。數據要素正是激活傳統產業的“神兵利器”。《實施意見》直指產業轉型痛點,以“數據要素×”行動爲畫筆,在製造業大省的畫布上精雕細琢。看齊魯大地,山東信息通信業將“雙千兆”網絡建設作爲“頭號工程”。2024年,相繼出臺《山東省“5G藍海 寬帶海疆”建設實施方案》、《山東省推動5G演進(5G-A)創新發展行動計劃(2024—2027年)》等政策文件,在各項政策加持下,2021年以來,5G建設年均投資超100億元,累計建成5G基站26萬個,投資和建設規模均居全國第一方陣。我省連續兩年在主要城市移動網絡質量評測中名列前茅;網絡由“陸”向“海”,助力海洋經濟發展,“連接山東”佈局不斷優化,青島出入口局建設快速推進,濟南、青島國家級互聯網骨幹直聯點開通總帶寬全國領先;16市已實現200G/400G光傳輸系統高速互聯,千兆城市數量居全國第2位,全省行政村均具備千兆光網接入能力。
數據爲“橋”,架起城鄉共富“連心路”。數據流通的價值,最終要體現在民生溫度上。《實施意見》着力打破數據壁壘,讓公共數據走出“象牙塔”、走進“尋常巷陌”。濟南醫保電子憑證覆蓋率達92%,讓老年人在社區醫院也能刷臉結算;臨沂智慧物流平臺串聯3000餘家商戶,使農產品進城時效提升 40%。政策提出的“公共數據授權運營”機制,就像架起一座座數據“鵲橋”:城市的交通數據能幫鄉村規劃物流專線,醫院的診療數據可助鄉鎮衛生院提升水平。當數據像黃河水一樣滋養城鄉每個角落,共同富裕便有了最堅實的數字基座。
數據爲“基”,搭建“百模共舞”大舞臺。近年來,省工業和信息化廳按照省委、省政府決策部署,聚力揚優勢、找賽道、扶重點、創特色,初步構建起從智能算力、數據語料、算法模型到智能應用的全鏈條、全棧式人工智能產業鏈。一是大模型產業“百模共舞”。搭建大模型產業運行監測平臺,開展重點領域行業大模型揭榜掛帥,推動浪潮“海若”、自然語義“歐拉”等17個大模型產品通過國家生成式人工智能服務備案,230個大模型產品通過第三方機構測評。上半年大模型產業實現業務收入33.7億元,同比增長216.27%。二是大算力產業蓬勃發展。獲批工信部智算雲服務國家試點,培育18個省級智算雲服務中心,全省智能算力佔比超過50%。上半年智能算力產業規模超過500億元,較去年同期實現翻番。三是大數據產業“量質齊升”。聚焦大數據產品創新、企業壯大、平臺服務等實施六大生態工程,推動1859家企業通過數據管理能力成熟度貫標評估,數量連續三年穩居全國第一。上半年全省大數據產業業務收入1561.3億元,同比增長28.2%。四是智能化應用“多點開花”。舉辦全國首場“生成式人工智能+製造”供需對接活動,召開“人工智能+化工”、“人工智能+高端裝備”創新應用對接會,108個場景被認定爲全國智能製造優秀場景。累計培育國家級智能工廠35家,數量全國第一,入選全國首批卓越級智能工廠22家,數量全國第二。讓數據要素的“風箏”飛得高,讓數據在創新應用中盡情翱翔。
數據爲“炬”,照亮未來發展新徵程。站在“十四五”收官與“十五五”謀劃的交匯點,山東數字經濟的藍圖已徐徐展開。到2026年,全省數據核心產業規模預計將突破1.2萬億元,這不是遙不可及的目標,而是可感可知的未來:農民靠手機APP就能管理千畝良田,工人在數字孿生工廠裡調試虛擬生產線,市民通過智慧社區平臺預約養老服務。《實施意見》的每一條舉措,都在將“數字山東”從願景變爲實景,讓每個山東人都能觸摸到數字化的脈搏,感受到高質量發展的紅利。
從泰山之巔俯瞰,數據的溪流正匯聚成數字經濟的江河;向黃海之濱眺望,創新的風帆已鼓滿高質量發展的勁風。這場政策吹風會所傳遞的,不僅是發展路徑的清晰指引,更是山東在數字時代的擔當與底氣。當數據要素與儒家文化中的“經世致用”相遇,與沂蒙精神裡的“敢爲人先”碰撞,必將書寫出數字中國建設的“山東答卷”,讓齊魯大地在新時代的浪潮中,始終站在潮頭、走在前列。(文/張恆)
閃電評論,歡迎投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