閃電評論|《生萬物》奏響一曲土地與生命的齊魯頌歌
“齊魯文藝高峰計劃”重點電視劇《生萬物》自8月13日在央視八套黃金時段開播以來(愛奇藝同步播出),收視率一路高歌,穩居全網首位。這部紮根魯南大地、飽含深情的作品,引發了觀衆熱烈反響。
該劇改編自山東作家趙德發榮獲人民文學獎的力作《繾綣與決絕》。它以魯南農村天牛廟村爲舞臺,通過寧、封、費三個家族兩代人跨越時代的命運沉浮,深刻描繪了中國農民在生存與發展路上的艱辛跋涉。劇中,世代相傳的對土地的深沉眷戀與蓬勃不息的生命力,交織成一幅撼動人心的畫卷,最終在黨的領導下,譜寫了這片“生萬物”的土地上“萬物生”的華彩樂章。
由劉家成執導、王賀編劇,楊冪、歐豪領銜主演的《生萬物》,其核心直指土地這一永恆命題。老一輩農民如寧學祥,視地契如命根子,寒冬臘月守糞如寶,那份近乎虔誠的珍視,將“敬天惜地”的傳統刻入骨髓。而當生存與倫理的天平劇烈搖擺時,土地的分量更顯其重,深刻折射出傳統農耕文明在時代變遷中的陣痛與張力。
女主角寧繡繡的蛻變軌跡是全劇一大亮點。從深閨少女到堅韌農婦,她指尖初觸麥芒的震顫,被粗糲泥土磨出血痕的雙手,都記錄着成長的陣痛。在封大腳“莊稼人的脊樑,是土地給挺直的”樸素信念影響下,她經歷了饑荒的震撼、戰火的洗禮。最終,她割捨家族羈絆、高擎起“沒有腳下的土,哪來活命的路”的火炬,完成了精神的涅槃。這不僅承繼了“沂蒙紅嫂”的精神血脈,更象徵着中國農民從被動依附土地到主動守護家園的歷史性覺醒。
當日寇的鐵蹄踏碎齊魯山河,“守土即守家”的吶喊如驚雷般在泰山腳下炸響;當革命的星火燎原孔孟故里,“耕者有其田”的理想在黃河濤聲中奔涌。導演劉家成匠心獨具地將寧繡繡彎腰插秧的身影與支前隊伍扛門板渡河的壯舉疊印交織,將佃戶爭奪地契的怒吼與孟良崮震天的炮火遙相呼應。這份齊魯兒女對土地的“繾綣”深情與在歷史關頭的“決絕”行動,匯聚成了改天換地的磅礴力量。
《生萬物》的成功,也是魯劇藝術在新時代的精彩綻放。從《高山下的花環》到《經山歷海》,山東影視深植現實主義的傳統在此延續。日照任家臺實景搭建的齊魯院落,青石牆基沉澱歲月,飛檐斗拱暗藏禮序。劇中秦海璐飾演的費家主母爲“門楣清白”揮動家法的場景,木棍撕裂空氣的尖嘯,飛濺的血珠與樑上安靜的燕巢形成刺目的靜默對比,犀利地展現了禮教秩序下的殘酷現實,這正是魯劇以獨特視角審視歷史的獨特鋒芒。
戰火可以焚燬家園,卻燒不盡深植於泥土的文明根系。祠堂匾額上“土生萬物由來遠,地載羣倫自古尊”的銘文,在硝煙瀰漫中更顯其永恆的力量。寧繡繡帶領鄉鄰在焦土上重建家園,鏡頭下那些佈滿裂痕卻緊握鋤頭的手;封大腳以染血的手掌埋下麥種——當麥粒與血珠在泥土中交融的瞬間,孔孟之鄉“生生不息”的生命哲學綻放出令人動容的光芒。近二十載的歲月流轉印證:土地生萬物,時代造英雄。那株在彈坑旁倔強破土的麥苗,正是中華文明頑強生命力的不朽象徵。
《管子》有云:“地者,萬物之本源,諸生之根菀。”《生萬物》如一面鏡子,生動呈現了時代洪流中愈發珍貴的文化根脈。劇中蒼涼的農諺、悠揚的呂劇唱腔,與泰山黃河般的敘事氣韻相互交融,傳遞着歷史深處的迴響:齊魯大地孕育的堅韌精魂,始終是支撐民族前行的深厚底氣。在田野炊煙與城市霓虹之間,在傳統農具與現代機械的交替中,麥浪與鋼軌的交響,奏響着古老文明與現代中國的深情對話。唯有銘記土地的溫度,方能撐起時代的天空。這,便是《生萬物》帶給我們的深刻啓示,也是齊魯大地獻給時代的一部關於土地、生命與精神沃土的厚重頌歌。(文/藺炳正)
閃電評論,歡迎投稿!
投稿郵箱:qilushiping@iqilu.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