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本關稅15%但代價高...臺灣恐更慘?伊森分析:日企若能吃到訂單其實不差

美國總統川普。路透

在臺灣關稅即將落地的前夕,伊森相信讀者現在最關心的一定是到底數字會開成甚麼樣子?尤其在韓國談壞、日本搞了一個像是賣國的5500億美元投資案,到底臺灣會不會談得更好還是更差?

這點伊森或許無法直接回答,但我們想針對日本這次的前車之鑑,說明一下伊森的看法,同時也詳細分析國際談判與這種雙邊貿易的複雜性是甚麼?

目的自然是「讓讀者有一個觀察臺灣關稅談判到底是利多還是利空的觀點」,今天的內容可能會有點複雜,還請讀者們耐着性子讀完,伊森相信一定會有幫助的。

「日本出5,500億美元、卻只拿10%利潤、美國拿90%」是美方(川普與其官員)口中的說法,尚未有正式、雙方一致文件確認;日本官員已澄清細節未定,且資金多爲貸款/擔保,談不上那種單純的利潤分帳。

白宮不具名官員也表示,相關條款正在協商中,尚未正式敲定任何書面文件,並暗示目標是讓這支規模5,500億美元的基金按照川普的指示進行投資。

5,500億美元主要透過 JBIC、NEXI 等官方金融機構提供貸款/擔保,美方可以「指定專案」,例如藥品、半導體、關鍵礦物等在美建廠。

有美方官員提到,可能由美國選定某工廠,用日本資金蓋好後出租給營運公司,租金或股權收益再按照 90/10 分配。

看到這裡,讀者可能還是會霧煞煞覺得這不是妥妥的白瞟嗎?接下來讓我們仔細說明實務上來說,這種模式可能的情況是甚麼(謹記現在甚麼都還沒確認,到底日美怎麼籤這個協議,都是白紙一片,川普的發文仍然不具備實質意義)

簡單來說,這其實是典型的「政治收益 vs.財務收益」錯位。

如果我們把目光放在投報率來看,確實是日本當金主、利潤卻拿最少,妥妥冤大頭,但在美國啓動全面關稅的壓迫下,若把關稅減免、供應鏈安全、對美國政策影響力、技術准入這些「報酬」加進去,日本是不是妥妥捱打完全沒有「牌」呢?

首先在伊森看來,目前看到的日本出資5500億美元最有可能的資金型態是貸款/擔保,這種錢本來就不是去當股東分紅,最爛就是變成日本方的低利貸款給美國用,在美國企業或是政府不倒閉的情況下,賺取微薄的利息收入。

那如果只能賺微薄的收入,日本談這個deal到底圖甚麼?就是被美國壓着打嗎?

這點伊森很自然地認爲就是「yes」,老實說美國政府不搞這套關稅戰,全球自由貿易的規矩不會被挑戰,但如果這是現實,那日本在這套制度下要怎麼做呢?

伊森認爲日本政府要的不是賺專案利潤的錢,而是避免全面關稅戰+鎖定關鍵供應鏈席位,簡稱交「保護費」概念。

而不是純投資,讓日本重要的工業與汽車行業在全球車市中保有競爭力,然後透過投資美國換取供應鏈的優先參與權,這纔是日本現在最需要的條件。

簡單來說,如果投資專案是「由美國決定、在美國落地」,當然帳面利潤在美國企業,然後美國政府又可以收稅,利潤搞不好真的會談成甚麼九一拆這種爛數字。

但美方只要保證,日本企業可以在這些投資案中把服務、設備或是任何日企可以插手的東西賣進去,甚至優先採用,那日本政府就不算是被壓在地上磨擦。

以下伊森整理了三點日本到底用天價的投資金額買了什麼?

最後,伊森還是要回到我們開頭所提的主標「日本到底是不是被白瞟了?」這點來看,我們拆分成三個情境假設,提供給讀者參考,俗話說「他山之石,可以爲錯,它山之石,可以攻玉」,日本範本已經呼之欲出,接下來就是看臺灣談成什麼樣子了。

想知道更多產業與經濟趨勢?歡迎訂閱伊森的頻道:投資伊森

◎已獲得投資伊森授權,嚴禁抄襲,違者必定追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