胖娃減重靠訓練營?專家:減重應以科學方式綜合干預
深圳新聞網2025年6月24日訊(深圳晚報記者 林濤)隨着暑假臨近,各類針對兒童、青少年的減肥訓練營廣告開始涌現,有的甚至承諾“簽約減重”“月瘦20斤”。
深圳市第三人民醫院臨牀營養科主任謝雯霓與兒科主任白燕指出,肥胖低齡化會引發血脂異常、高尿酸血癥、痛風、胰島素抵抗、非酒精性脂肪性肝病、鼾症、睡眠呼吸暫停等健康問題,還會導致兒童性早熟、自卑、焦慮,甚至抑鬱,而對減重的認知誤區可能加劇風險。面對市場火爆的封閉式減肥訓練營,專家呼籲:科學減重需結合醫學評估、家庭支持與可持續的生活方式干預。
慎選減肥訓練營
不少針對兒童青少年的減肥訓練營主打“簽約瘦身”“全封閉管理”。記者採訪了多家兒童青少年暑期減肥訓練營的工作人員,其稱“28天瘦15~20斤”“一週只有週日下午休息”。但專家對此態度謹慎。
“不推薦兒童參加封閉式的減肥訓練營。”白燕解釋,“肥胖兒童多有心理問題,對父母依賴性強,突然離開家庭難以接受。”她更傾向專業的醫療機構或者營養機構舉辦的以健康減重爲主要目的夏令營模式,“讓孩子在樂趣中養成運動、科學飲食的習慣,比短期減重更重要”。
謝雯霓強調,減重需要持續性管理,需要家庭共同參與。謝雯霓分享了一個成功案例:有一名肥胖的青少年來就診後,家長嚴格配合醫生制訂的減重方案,陪伴孩子堅持運動,科學飲食,“減重效果很好,孩子現在上大學了還養成了健身習慣,學會了科學飲食搭配”。
此外,專家建議控制高糖飲食。白燕指出:“奶茶等含糖飲料是兒童肥胖的重要誘因。”因此,如果家長想要孩子通過運動減肥,需結合孩子興趣,從簡單的活動開始,逐步培養運動習慣。
肥胖需要綜合干預。白燕總結,“這需要醫院、家庭和社會的共同配合。”
肥胖應儘早篩查
數據顯示,近些年,深圳中小學生肥胖率呈現上升趨勢。謝雯霓分析,這與學業壓力導致運動不足及家庭高油、高鹽、高糖飲食結構直接相關,許多家長直到孩子健康指標異常,才意識到問題嚴重。
“9歲的孩子因肥胖引發脂肪肝,17歲高中生已面臨腎功能衰竭。”謝雯霓舉了兩個她接診的肥胖病例。她表示,肥胖兒童多伴隨代謝異常,如胰島素抵抗、黑棘皮症(頸部、腋下皮膚髮黑)、睡眠呼吸暫停等,甚至會影響性發育和身高。
白燕補充,肥胖短期危害集中在睡眠缺氧、注意力下降;長期則可能誘發二型糖尿病、心血管疾病。“一個10歲男孩因BMI達28出現脂肪肝,經半年干預才恢復。”她強調,肥胖對兒童青少年的心理傷害同樣不可忽視,“還有個14歲女生因肥胖產生心理問題而輟學,需心理干預與減重同步進行”。
專家提醒,肥胖兒童、青少年應儘早篩查代謝指標,而非僅關注體重數字。
改變從家庭開始
“我遇到不少學生家長帶孩子來我們這開具肥胖證明,這樣孩子就可以在中考中擇考,選擇不參加跑步的考試。”謝雯霓發現,小升初階段是肥胖分水嶺。學業壓力壓縮運動時間,而家庭飲食習慣又成爲肥胖“推手”。“不少孩子跟着父母、爺爺奶奶吃高油高鹽飯菜,蔬菜攝入不足,口味越來越重。”
遺傳因素也不可忽視。“父母如有一方肥胖,孩子肥胖風險會顯著增加;若雙方均肥胖,風險更高。”白燕指出,“共同的不良生活方式是主因,比如父親血脂高還頓頓紅燒肉,孩子自然難以保持健康的飲食習慣。”
謝雯霓指出,許多家庭飲食不科學,孩子過量飲用含糖飲料。她接診的9歲肥胖患兒因長期喝奶茶、甜飲料,尿酸值遠超成人標準,並引發脂肪肝。
“改變需從家庭開始。”白燕建議,父母應帶頭調整飲食結構,用部分糙米替代白米飯,以清蒸、汆煮代替油炸,“但現實中,很多家長難以長期堅持”。
減重不能走極端
“不少家長常走向兩個極端:要麼不干預,要麼過度限制。”謝雯霓提到,有家長不讓孩子吃主食,“大腦需葡萄糖供能,青少年不吃碳水會影響記憶力,飲食不合理也會造成脂質代謝紊亂。”
“濫用減肥藥更危險。”白燕指出,“有的家長濫用減肥藥,導致孩子出現肝腎功能損傷。”她強調,減肥藥、代餐等未經臨牀驗證,絕不能用於未成年人。有些訓練營通過強制高壓訓練,讓孩子體重短期內驟減,這樣對身體有傷害。科學減重需循序漸進,避免極端方法。
心理干預同樣關鍵。“肥胖孩子普遍自卑,強制高壓訓練可能適得其反。”白燕建議選擇趣味性運動,通過參加一些活動重建信心後,減重效果才逐步顯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