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學者:川普對俄烏立場轉變 對臺海同樣採變動策略

俄烏戰事遲遲未見停戰曙光,美國總統川普近期態度出現轉變,認爲俄羅斯纔是阻礙推進和平的一方,轉而支持烏克蘭。美學者分析,川普可能採取同樣的變動策略來處理兩岸關係,在強硬與交易之間搖擺。

前美國在臺協會(AIT)理事主席、現爲華府智庫「布魯金斯研究所」(Brookings Institution)非常駐資深研究員卜睿哲(Richard Bush)及「布魯金斯研究所」資深研究員何瑞恩(Ryan Hass)昨天發表評論,分析近期臺灣立委罷免案的影響。

726首波24位國民黨立委罷免案投開票全數未通過。卜睿哲、何瑞恩以「臺灣罷免投票:對臺灣、中國及美國的影響」(Taiwan’s recall vote: Implicationsfor Taiwan, China, and the United States)爲題撰文指出,結果顯示臺灣政府仍與罷免投票前一樣,呈現分立狀態;儘管這次罷免案未通過,國民黨看似處於優勢,但現在就判定其氣勢將持續下去,仍言之過早。

以華府觀點而言,文章指出,若臺灣政治僵局持續,阻礙國安方面的投資,將引起美方對臺灣自我防衛準備情況的擔憂。另一方面,若罷免案失敗能讓政治能量轉向民意競爭,以說服選民誰最有能力維護臺海和平及現狀,這可能會對臺灣政治產生溫和化作用,也是華府所樂見的。

以中國的觀點看來,文章寫道,罷免案失敗很可能令北京感到如釋重負,臺灣執政的民進黨恐難以推動大幅增加國防預算等政策。北京不會錯過使總統賴清德及其他民進黨高層名譽受損的機會,以削弱其民衆支持度,並鼓勵更多人支持深化兩岸交流的臺灣領導人。

文章分析,從現在到2028年臺灣大選,中國對臺施壓力道不會大到以致於疏離那些可能支持國民黨的選民,北京最有可能採取經過精密調整的兩面手法。

文章指出,若北京加大對臺施壓,川普(DonaldTrump)將面臨來自華府要求支持臺灣作爲反制的呼聲,若川普聚焦維護「力量與決心」的自我形象,可能就會同意透過加大力道挺臺以維持臺灣海峽的戰略平衡,包括增加軍售、提升美軍在臺周邊活動的可見度、增加美臺高層互動等。

不過,文章寫道,若川普處於尋求美中貿易協議的模式中,可能會把調整美國長期對臺政策視爲必要讓步,以換取美中貿易議題的進展。

然而,文章分析,現實情況不太可能是在維護川普強硬形象與展現其交易能力之間明確的二選一,局勢可能迫使他在兩者之間搖擺,他近期對烏克蘭立場轉變就展示了這種策略。這顯示,他在處理兩岸關係時,也可能採取同樣變動的策略。

文章寫道,川普認爲自己的不可預測性是戰略優勢,這使他和其資深顧問在清楚瞭解美國長期戰略利益下行事,更加顯得重要。而其中的首要利益就是維持臺海和平穩定。

川普先前認爲烏克蘭總統澤倫斯基(VolodymyrZelenskyy)是俄烏停火的障礙,在白宮公開羞辱對方。但他現在判斷,俄國總統蒲亭(Vladimir Putin)纔是真正的阻礙,轉爲支持澤倫斯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