審慎應對川普在俄烏談判的戰略轉變

(圖/美聯社)

在沙烏地阿拉伯進行3天談判後,美國分別與烏克蘭和俄羅斯達成「黑海停火協議」,爲這場耗時3年死傷慘烈的俄烏戰爭揭開和談序幕。回顧戰爭有兩項國際現實及變化。

第一,北約與聯合國安全功能的弱化。十多年來,俄國對喬治亞、敘利亞、烏克蘭等國,不斷在親俄地區製造分裂,再以種族衝突爲藉口動武入侵,但聯合國未對戰爭罪進行究責,北約也無法有效嚇阻俄國對外侵犯。此次俄烏戰爭,以歐美爲主的經濟制裁也在中俄聯手下大打折扣。普丁更期待歐美對俄政策持續分歧,以便從中牟利。

第二,戰爭改變全球供應鏈佈局及地緣戰略。戰爭使烏克蘭糧食出口短缺,而俄對歐盟的能源出口亦遭嚴重製裁,衝擊全球供需;不僅造成俄及歐盟經濟成長衰退、通膨加速,也迫使各國重新調整供應鏈。經濟制裁導致俄國必須高度仰賴中國,進一步強化中俄戰略伙伴關係;中國也以低價獲得俄國能源及糧食。

正當局勢改變之際,無奈在川普主導的和談下,國際政治再掀新一波化學反應。川普不但要求澤倫斯基下臺,並劍指烏克蘭稀土利益,又稱普丁是好友捧爲座上賓,硬壓烏克蘭放棄東部領土上談判桌。這種黑社會式的談判手段不難理解,但川普卻血淋淋且粗糙地搬上國際舞臺,毫不考慮可能的負面影響,讓許多在戰爭中實質提供軍事與人道救援,並收留上百萬難民的德、法、波蘭等歐洲盟邦相當不解。

歐盟有過綏靖主義帶來的歷史傷痕,在意倚靠實力求取和平的安全路徑,川普的行徑令歐盟團結對外表達無法認同,美國欲主導的和談恐怕還有很長一段路。

3月中,歐盟發表的《國防白皮書》再度證明上述看法。《白皮書》不僅宣示共同防禦的信念,也強調擴大國防產業的能量,以達到「2030準備就緒」的能力。

這透露出兩個可能的發展:一,歐盟將持續增援烏克蘭,迫使川普無法順利在談判桌上與普丁共享晚餐,這意味歐盟可能出現新的防禦陣線。二,川普看似贏得這一着棋,要求歐洲多支付共同防禦的費用,但實際上,這讓歐盟承受難以負荷的財政壓力,這些成本勢必得尋求再平衡,換言之,在對美國不信任下,又偏逢川普對關稅議題的任性,很有可能將擴大中國與歐盟,這全球第二與第三大經濟體的經貿合作空間與機會。

無論俄烏談判如何結束,我們都必須注意,歐美不信任的裂痕是否會持續擴大至全球貿易,甚至影響對民主價值的共識。即便川普似乎在透露「聯俄製中」的佈局,但在戰略結構改變下,單槍匹馬與狼共舞的川普,未必能夠有效掌控風險,臺灣並沒有樂觀其成的本錢。

川普處理俄烏戰爭的談判模式,延續一貫的交易策略。然而,美國在烏克蘭與臺灣所涉及的國家利益存在本質差異。從歐巴馬到川普,美國建構以中國爲競爭對手的印太戰略,並敦促歐洲強化防衛及對俄國的威懾力,讓美國戰略聚焦重返印太。因此川普在烏克蘭與臺灣的戰略佈局仍有其結構性考量,不可一概而論。

全球地緣政治或許正出現長期結構的轉變,甚至形成二戰以來「歐美堅若磐石」的戰略關係典範轉移,我們必須爲不利的局面預做準備。一方面,由歐美長期建立的國際秩序將重新洗牌;另一方面,由美國主導的區域戰略安全網絡正經歷重新調整。

我們雖無須質疑美國在臺海問題上的立場與利益,但須保持更多政策彈性。除拓展臺灣與美國合作的籌碼,同時更需加強維繫並推進鄰國對印太安全和平的重視。(作者爲前海基會董事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