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經熱評|紫天科技財務造假近25億元被嚴懲 企業治理不能用“家族信任”代替“制度約束”

每經評論員 趙李南

曾身爲液壓機龍頭企業的*ST紫天(SZ300280,停牌,下稱紫天科技),如今終於爲其違規行爲付出沉重代價。8月22日晚間,公司公告收到兩份《行政處罰決定書》,福建證監局合計對公司及相關人員開出3840萬元罰單。此前,深交所已下發《事先告知書》,擬決定終止公司股票上市。這家曾經在行業內佔有一席之地的企業,就此徹底跌下神壇。

回溯紫天科技的問題,其財務造假規模驚人且性質惡劣,並非小修小補的違規,而是涉及近25億元營收的系統性造假。更令人震驚的是,在監管部門介入調查後,公司高管非但沒有主動配合,反而集體選擇躲避、推諉,甚至上演荒誕的“家族內鬥”——總經理李琳是實際控制人姚海燕的侄女,財務總監李想則是姚海燕的兒子,二人本是表兄妹,卻在責任面前互相甩鍋,李琳稱自己被表哥矇騙,李想則以“生病”爲由搪塞,這既暴露了公司治理的混亂,更凸顯出造假者的僥倖心理。

筆者認爲,從紫天科技的案例中,能提煉出三點足以警示整個資本市場的深刻教訓。

首先,不存在天衣無縫的造假,造假者必將被反噬。靠造假撐起的賬面繁榮,或許能在短期內帶來股價支撐與融資便利,但虛假的泡沫終究會破裂。隨着退市決定落地,公司市值僅剩4億元出頭,較其巔峰時期蒸發超九成,投資者的損失難以彌補;公司及相關人員不僅要承擔鉅額罰款,更徹底失去了資本市場的融資通道。這一結局清晰說明,誠信纔是唯一的長期主義,任何試圖矇混過關的造假行爲,終將被市場規律反噬。

其次,對於造假者而言,親緣關係並非護身符。紫天科技的“家族化”治理本應是利益一致、團結經營的保障,可在危機面前,卻上演了一出家族成員互相推諉指責的鬧劇。這一現象爲所有上市公司敲響警鐘:企業治理絕不能用“家族信任”替代“制度約束”,必須建立獨立董事有效履職、審計委員會專業監督的現代治理架構,否則一旦出現危機,“家族化”治理便是一個笑話。

最後,對抗監管只會自毀前程,對違法違規行爲“零容忍”已成市場底色。紫天科技的錯誤不僅在於財務造假,更在於對監管調查的公然對抗,面對監管部門多次電話、短信聯繫與文件提交要求,公司高管集體拒接電話、拒回短信、拒交文件,這種行爲本質上是對監管權威的挑戰、對市場規則底線的破壞。而監管層的處理結果也釋放出明確信號:資本市場對財務造假、對抗監管的行爲“零容忍”。隨着註冊制全面落地,退市已成爲常態化的市場出清手段,紫天科技的案例正是在告誡所有企業,別指望靠掩蓋、拖延逃過一劫,對抗監管只會付出更沉重的代價。

造假者或許能一時得逞,但終將被反噬。紫天科技的案例給所有市場參與者敲響了堅守誠信、敬畏規則的警鐘。